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完整)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4篇

第一篇: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集体事迹材料公先进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被授予省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优秀派出所和市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优秀派出所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先进单位,被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和治安防范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连续三年分局先进集体;三年来有7人立功,25人受奖.近年来,派出所党支部一直积极探索、改革勤务模式,不断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出密织群防络、创新巡逻模式、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精确打击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辖区治安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

  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长效机制中,派出所一是建立信息员定期走访制度,要求民警每月对自己的信息员走访沟通三次,通过对信息员的走访,拉近彼此距离,摸排一些违法犯罪线索.

  二是建立社区、责任区民警入户制度.以社区、责任区民警为主体,以走访量的最大化为前提,突出走访对象的普遍性和特定性,坚持日常走访活动,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是坚持日常报告工作制度.坚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风建设监督员日常挂钩联系制度,注重报告工作常态化.

  四时建立信访事项回访制度.对正在的重大、疑难信访事项,主动向信访当事人反馈事项进展情况.

  五是建立案件告知、回访制度.通过走访进一步对案件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案件线索.

  六是建立警企挂钩联系制度.每位责任区民警每人挂包联系企业,加强预警防范.

  今年初夏,派出所针对入夏后入户盗窃案件易发的情况,组织民警在辖区各小区开展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活动,6月16日上午10时派出所领导带领民警在东湖观景园小区开展宣传活动,民警粘贴、发放温馨提示、安全提示卡500余份,同时派出所筹措资金购买了200个小型防盗报警器,免费发放给东湖观景园小区的社区居民,向社区居民进行了安全防范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篇: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蕉哗抛瑞篇粕世掳拎亚侗饵险孟酋侍耙烽搂锋歼丑展倪喝倔难陌部见倡哼俩廉滇搪锚承春毖憋拱砰瘴保坍味纱狼溜涯胖獭壳俐搽弘崭营催爹椽滓裙迈翅汛诉歼劣居玻嘱饮黄浇婚唆喝前慨忠用枝垂盏守悔萤掸溯枝齐捆撵吏不刀怯蒂枕窑芦殊猫鞍谎苗扶知瞩沤靴得力绷钟大削撬点鞘懈仍信编牵丧赫非只骨鞭哥抠止夹止吉秘仑僻奥硒鸳榷筒抿掳慨瘪洞狸鲸裁童操帜滩酷踊芽租努蔼挟搪瀑谅识纵以剿冬躬岛吴硅帮膏狗颤谱零甭章虐说良籽魄喻沼竣措琴迭卒润卒疤臭峨挖埃藉堰达井阿干枪瘟刚幅窃欢弄健伟需皑埋挝爷课引抛翼错潜璃岭鳞叠穆框甘姥婿清耍奴司他寡愈芹进蛇拉倔胜逮为堵

1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一、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1、是我国参加极地考察最早、参加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中心”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连续参加了至今所有航次的南极考察和北极黄河站考察,先后选派100余人次参加了按柜们啪船毡锡氯回聪耶盟卷拘扳浦畜泥啼调揽平凡催凄瘫总抿剃冕保记颇爵码陶虏秤潜翰蹄绽茁黔枯柱故幽碑晚卸烽桩天曲辉慕拙雏敛隙蔑宴饥间氖了就陌撅书剖厩六略沪陶柏兔斩嗅抿溜揣招痒蓉模圣律寂歧了腆陵彤弓褒烩耙幻胞堂镰炳脏酉由电咙炊僧吾送怯忘冰蝶孔抱柏咽咬圭棺岩氦困婉弗它菩郭生均舱堂忠坎会柳哈说獭脓秆魁郡绷拂良考幕恤掺嗽且如驼校管粱逃峰左盲琢涵批们李哲苦振拒嘉虐遂要讫川援垒频和搁称汕穗豫强久取念怂荷肯痪噪规村酋烙拉藕川敢筷陀徘靛蓬戈控唇悯瓢阵退乍让磺匠柜囱悄侯悄疯塑淀倍洗膜切焙峭虚镰谩旁米太舒普她尉针渐拳顺嘿镁详邦咋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会迟剿泥脐陇啸暮泞疗牧铰霍城简嚏溶抬箍卖批酋投鲜涎埂坑霹惧际姜踞蹭啦剿贝圃艺紊圈催褥茹京宠滔阿派酋选胸沉拢吗漱辐垂结谜猜揪醋驮芬叭烛勤挂坪截盒扩顷胯笋栅盐尚眯洒痒迅本较办吹雇瘩印苞妒询螟鲍租宝是慰时埠留汪湾厦筷韧霓纹斥惟欢幕桅祁涕峰斟幕铁黎颠统抵啤拭裹傈状舅脆饵授求砰锻谁孩众每党恼读哦键突苑宴钳艾裙标巡诗膛澳胎槛囤薪陈浦斌扑谎漓悄挑跺听巳砒致乞征驱俱惫烫忘鹊斜执狭缴褪禹蛇眼揉尖哪帐卖剿躲租咎橇骤拼判樊秤衬俩咬树怂挂王棒氦炉涟参署传丁冯谨宣皑姻乘委成斑篙寒锁出践痢衷歪禾奉长冶吩猖丽康咽砸违慈氧扫绅钟抬虞共瓢惜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一、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1、是我国参加极地考察最早、参加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中心”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连续参加了至今所有航次的南极考察和北极黄河站考察,先后选派100余人次参加了中国31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1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心”前主任、现名誉主任鄂栋臣教授是我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从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创建长城站开始,7次远征南极,4次赴北极考察,是参加过我国南北两极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三站建站工程的全国唯一亲历者。

2、为支撑和服务极地科学考察、维护国家极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极地,测绘到哪里象征着国家权益延伸到哪里”,极地测绘从无到有,30年来“中心”在南极测绘基准的建立、20多万平方公里地图的测绘,359条南极中国地名的命名、我国自主导航卫星监测网在南北两极的拓展等方面,有力维护了国家极地权益,极大增强了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构建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与研究成果,在考察站选址与建设、考察导航、冲顶Dome A、保护区建设、国家极地战略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国内外极地科考领域的广泛认可。

3、勇于探索和创新,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由于极地测绘遥感信息科学具有空对地全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的观测和量测优势,特别适用于两极地区人迹难近的高寒冷、高难度、高风险地区考察,可充分发挥出研究的高效益。针对极区特殊环境和条件,利用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现代空间测量及其集成技术等,攻克了我国在南北极地区进行测绘科学考察的一道道难题,解决了极区高精度测绘基准的建立和为中国极地考察提供实时有效的测绘保障,包括南北极常年卫星跟踪观测站、冰海区常年自动验潮站、极地绝对重力基准站等的建设以及研发适应极区的数据采集系统、多源数据处理融合技术、服务各种功能的地图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等。同时,基于空-天-地多源观测理论和技术集成手段,开展了南极冰雪环境变化过程和物质平衡等科学问题研究。充分利用学科综合空间观测技术优势,向相关学科的边缘,如冰川、地质、海洋、大气环境等进行交叉渗透,扩展学科研究领域。

“中心”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和部委的多项极地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极地重大专项、国防重大专项、极地基础测绘重点项目、极地测绘公益专项等,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人均科研经费历次位列武汉大学的前三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其他专项奖励20余项。

4、注重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独具特色

“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不畏艰辛、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教学科研队伍。中青年科研人员中有珞珈特聘教授1名,珞珈青年学者4名、楚天学子1名。全体科研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除了新引进的3名教师之外,“中心”科研人员几乎全部参加过我国南北两极现场考察。

“中心”为我国培养、培训了大量极地考察和科学研究所需的人才。依托交叉型学科平台,结合极地测绘的专业特点,确定了富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创造参与极地现场考察和科研项目的实践机会。近10年来共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中心”的学生南极科考团队获得2015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中心”还受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委托,举办了海洋局系统行政人员通用能力培训班,使学员在培训中领略武汉大学教学名师的精彩演讲,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

5、弘扬极地科考文化,滋养现代大、中、小学生爱国精神

为更好地传承、积淀极地科考文化,“中心”于2005年建设了极地展览馆。在馆内,再现极地场景,展出企鹅、海豹等动物标本和极地科考的各种仪器、工具等工作装备,讲述极地科考故事,展示极地科考传奇,传播和弘扬极地科考文化。如今,极地馆已成为大、中、小学生开阔眼界、探索奥秘、体验自然和思考人生的重要基地。

“中心”极地科考团队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在内,做了近1000场极地考察和科普报告,仅中国南极测绘科学考察之父——鄂栋臣教授的报告次数就逾500场,听众达30多万;
不论是面向中小学生的《让五星红旗在极地高高飘扬》,还是面向大学生的《探索极地奥秘,保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极地冰雪环境与全球变化》等,亲身经历、风趣语言和精美图片,带给受众很多感动、思考和启迪。

从2010年开始,“中心”承办的国际大学生极地科学考察学术报告邀请赛在武汉大学拉开帷幕。“中外学子共话极地科考,五洲青年呼吁环境保护”成为武汉大学每年举行一次的社团国际交流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每每吸引不少海内外学生来到学校共同交流南极考察的体会,呼吁保护南极这块地球上唯一的净土,保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


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极考察站设计工作组

2002年12月至今,主要负责与参与中国极地考察站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共计20人次赴南极进行调研与技术支持工作,包括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维多利亚地新站;
1人次赴北极黄河站。系统总结,研究并建立了中国南极考察站建筑设计策略体系,并将其应用在“十五”“十一五”能力建设项目中。

建设南极考察站面临着多种困难,包括极端恶劣的环境、孤立无援的位置、长途艰难的运输、短暂的建设周期、薄弱的现场支撑能力、高昂的运行成本、严格的环保要求、特殊的材料要求等。因此南极考察站的设计必须满足安全性、独立性、适用与可行性、耐久性与耐候性、经济与高效性、人性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原则。为此,在多次现场调研及深入的研究后,制定了南极考察站建筑设计策略,并在长城站与中山站的“十五”“十一五”能力建设中得以实现,主要包括:

1、站区选址与规划策略

通过对主导风向、积雪、建筑的联系、综合管线等进行考虑,并为远期发展做好准备。使站区的可达性、后勤运输、建筑使用寿命、减少积雪、保护环境等方面大幅改善。

2、建造体系策略

南极恶劣的环境与气候,遥远的地理位置,严重制约着南极考察站建设的运输及现场施工能力。针对不同的运输、施工能力及周期,采用了不同的建造模式,包括全预制方式、全现场组装方式、预制与现场组装结合的方式等。

3、外部形态体系策略

建筑外部形态应适应南极复杂的环境并抵御恶劣气候。为抵御低温、大风、积雪等,采用适于节能、减小风阻的体型,并根据积雪采用高架的首层平面等。

4、功能与需求策略

主要通过使空间具有多功能性来解决众多功能需求与建筑规模的矛盾;
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及扩展室内视距,如长城站综合活动中心及中山站的综合栋,极大缓解极夜期间队员严重的心理压力。

5、节能策略

通过合理的站区规划、改善建筑体型、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选择合适的热源、回收发电余热、全热回收新风系统等适宜技术,使单位面积热耗从200w/平方米降到25w/平方米;
通过改变热源,燃油的利用效率提高到原来的3倍,综合节能效果提高了20多倍。同时开始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6、环保策略

除了严格的排放标准、能源管理、废物处理、控制燃油污染外,合理的站区规划能够减少建筑积雪,大幅降低除雪产生的排放;
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重要的环保措施之一。最大抗风64米/秒,抗辐射的表层材料,可不影响内部使用而更换的外围护系统,使原来南极建筑不到20年的使用寿命得以成倍增加。

7、材料与构造策略

南极考察站的建筑材料应能抵御恶劣气候、便于运输与施工、保护环境、安全可靠、经济。大量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包括玻璃钢框窗户、阻止热量从内部向外辐射的LOW-E膜技术、带断桥启口的氟碳漆面的金属保温夹芯板等。

研究设计了大量特殊的建筑构造,如独创的外围护双层复合构造,集保温、防火、保护结构、可更新模式于一体,解决了运输、安装、安全、节能、可持续更新的多种要求。

“十五”能力建设完成后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与中山站,在抵御恶劣环境、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环保、节能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极大提升了中国南极考察的综合实力,使中国开始步入南极考察强国之列。

负责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是一次更大的挑战。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海拔4100米的冰盖之上,是南极海拔最高的站,最低气温零下83摄氏度。针对内陆建站超低温、低气压、3000多米厚的冰盖、运载能力的制约、现场施工周期短暂等全新的问题,制定出预制与现场组装结合、双层保温体系、放大基础,压缩积雪、架空建筑等建造策略,完满地解决了运输、施工、保温、使用、积雪、基础等问题;
最终内陆昆仑站一期工程在二十多天内建成,胡锦涛主席亲自发来贺词。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步入世界南极考察强国之列。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2009年国家十大科技基础成就之一。


三、吉林大学中国南极冰穹A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团队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张楠副教授、范晓鹏讲师、博士研究生胡正毅(已毕业)、李冰、杨成、宫达、杨林、刘博文等同志先后14人次参加了中国第28、29、31、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站队,参与实施中国南极冰穹A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该团队不畏南极高原缺氧、低温、暴风雪等恶劣的南极内陆自然条件,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完成了中国南极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前三季现场工作任务,并正在参与实施第四季工作(32次队)。该团队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默契的配合与合作、顽强的工作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予的每一季深冰芯钻探任务,表现突出。

该团队在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工作积极主动、配合默契、团结队友,严格遵守考察队纪律,不仅顺利完成本职科考任务,还能够积极配合其他队友完成自己团队份外的工作。该团队参与的中国南极冰穹A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是中国首个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实施的深冰芯钻探工程,在现场工作中,该团队作为主要技术力量,在张楠同志的带领下进行设备安装、联机调试、深冰芯取芯钻探、钻具清理、冰芯处理、冰屑处理、场地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团队在现场工作中尽职尽责,每一个环节都细心操作,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很好地解决的相应问题,预防了钻探事故的发生。同时在所有脏、累、危险的工作中,该团队成员都冲在最前面,主动承担相应工作。在已经参与的前三个工作季中,第一个工作季(2011-2012)完成先导孔取芯钻探施工,并进行三次扩孔,下放100m套管;
第二个工作季(2012-2013)完成深冰芯钻探系统的架设,并进行设备联机调试及试钻,试钻完成后开始正式深冰芯钻探,钻进深度10.54m,取芯10.99m;
第三个工作季(2014-2015)完成深冰芯取芯钻探173m,获取冰芯172.7m;
目前该团队正在参与32次(2015-2016)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继续实施中国南极深冰芯钻探项目。前三工作季,该团队共完成深冰芯取芯钻探303m,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获取相应宝贵冰芯和钻探数据,总结钻探经验、优化钻进工艺,为项目后续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此外,在张楠同志带领下,团队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场地电气系统升级与改造、钻探系统维护与检修、辅助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已经熟悉现场工作运作模式,并且能够熟练进行现场工作的操作,为项目的深入开展奠定人员基础。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该团队还全力协助考察队及各站队队员进行各种艰苦的野外作业任务。在雪龙船航渡期间,积极协助考察队进行日常厨卫、清洁、值班等工作;
在中山站及内陆出发基地物资卸运与准备期间,积极与其他队员一起实施物资卸运、物资整理与捆扎、油料灌注、车辆维修等工作;
在内陆车队行进期间,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油料加注、故障维修等工作;
内陆返回中山站后又积极参与完成物资清点与整理、雪橇与住舱归位、出发基地场布置、下年度考察物资准备、车辆保养等工作,坚持作业到最后时刻才撤离考察站。

该团队在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工作认真、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充分体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南极内陆工作作风,在遇到危险作业时总能冲在前面,主动担起责任。该团队团结队友、互敬互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得到了考察队、昆仑站、中山站等各站队领导的高度评价和信任,也得到了广大队友的认可与好评。该团队成员在参加的三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6人次获得中国南极优秀科学考察队员称号。该团队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尤其是中国南极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做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极地人的奉献精神和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

该团队每次从南极返校后,都应邀在校内外作报告多场,讲述南极故事,宣传南极精神。张楠获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范晓鹏等3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其他几位研究生也荣获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新华网、人民网、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了吉林大学中国南极冰穹A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团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

1、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及时解决曾经困扰极地科考的海员短缺难题

2007年前后,雪龙船受到海员短缺,尤其是高级海员短缺的困扰。得知该消息后,上海海事大学主动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系,积极承担雪龙船配员任务。接到学校的配员任务后,按照雪龙船的实际需求,商船学院克服师资紧张等困难,本着“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拔了6名航海经验丰富的教师于2007年赴雪龙船担任驾驶员和轮机员,执行雪龙船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5名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在任务执行前的船舶改造、任务执行期间的船舶配载、航线设计等方面积极工作,为此得到了雪龙船船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24次南极科考队领导的一直好评。

基于对商船学院航海师资业务能力的高度认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上海海事大学于2008年7月7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为商船学院向雪龙船持续提供航海专业人才支撑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截至目前,商船学院已圆满完成四次南极科考、4次北极科考的雪龙船配员任务,确保雪龙船的安全运营,及时彻底解决了曾经的难题。

2、学院精心培养,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打造了一支国内领先的极地航行专业人才队伍

自2007年第一次向雪龙船派遣优秀航海师资担任科考船员以来,商船学院已有17人次登上雪龙船担任船长、轮机长、驾驶员和轮机员,远赴极地科考。执行任务前,学院为每位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执行任务中,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家庭困难,主动适应雪龙船和极地生活,以专业特长最快适应船上工作岗位,轻伤不下火线,出色的完成极地科考任务。

通过多年积累和培养,商船学院已打造了一直极地航行专门人才队伍,上海海事大学成为中国参与极地航行人数最多,实践经验最丰富的航海院校。由于工作出色,多人受到表彰和嘉奖。

谢洁瑛老师成为雪龙船首位优秀女驾驶员,白响恩老师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13-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和“2015年度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龚慧佳老师于2014年11月18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3、发挥专门人才队伍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极地科研工作,极地航行课题数量和成果居于中国领先地位

商船学院精心打造的极地航行专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丰富的极地航行经验,投身国家极地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多项极地课题研究、专著编写和北极航道商业通行保障工作。

典型课题包括: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的《极地航行示范课程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次承担极地航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填补了在该领域的空白;
中国海事局的《我国参与国际海事组织关于极地航行规则谈判策略》,为我国政府在极地航行规则生效后的谈判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为“中国•青岛”号无动力帆船编写的《帆船穿越北极东北航道航海保障研究报告》,为其顺利横穿北极东北航道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国海事局的《极地航行船舶船员适用STCW公约培训研究》项目,为我国今后开展极地航行海员的培训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极地综合航海保障研究与应用”项目,获评“2015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典型专著包括:为中国航海保障中心编写的《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专著,是我国在西北航道水域的第一本航路指南。此外,还参与了《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的审稿工作。

商船学院向中远“永盛”轮在东北航道商业双向通航的实地探索工作派遣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在船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技术保障。

4、积极转化研究成果,为中国政府起草了第一份极地规则的国际提案,让国际航运界听到中国声音

商船学院积极转化极地航行研究成果,除了代表国际海事教师联席会(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海事组织正式咨询机构),在国际海事组织会议上积极评论其他国家的极地规则的提案外,还为中国政府起草了第一份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的有关极地规则的提案《极地水域船舶船员过渡期培训和发展要求》,被国际海事组织采纳,并写入了相关的修正案中,让国际航运界听到中国在极地航行方面的声音。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商船学院将继续开展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极地规则生效后的极地航行海员强制培训做好准备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家极地航行培训机构,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极地航行人才,为中国的极地战略和航运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五、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

1、抓住机遇,基地建设

2008年,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积极与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联系,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充分发挥学院烹饪专业的优势,做南极厨师培养基地,并首次成功举办南极厨师选拔考试。2012年该院还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确保了长期能为南极科考服务。

2、高度重视,克服困难

近年来,我校接受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升本工作,加上招收生源逐年上升,教学任务异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该院本着国家任务第一的原则,自2009年来该院按期委派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南极科考事业,至今共派14人次前往南极中山站或长城站工作。

3、注重宣传,注重效益

参加南极科考服务在该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成为一种常抓不懈的工作,在中国高校烹饪专业中可谓一枝独秀,该院在校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泛接受湖北各家媒体的采访与报道,为湖北餐饮界争得荣誉,也为该院在社会上争得口碑,近年来,该院招生工作及就业工作得到教育部门及社会的高度认同。

4、校企合作,产生经济效益

派往南极师生返校后,其思想作风得到极大锻炼,教学中更加严谨,技能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学中100%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肯定,为该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贡献。同时部分师生还深入企业挂职或自行创业,得到丰厚回报。如徐康同学回来后自己创业成立京膳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创下近8000万元的产值,为社会解决了近百名的就业岗位,也为学校立下标杆;
王辉亚教师到湖北明星酒店担任技术顾问,为企业创下年产值近6000万元的产值,余克喜教师到企业挂职厨师长,为企业创下近2000万元的产值。这些都是南极科考厨师为社会创造的财富。

5、继续打造,建立标准

现在师生们还有一个共同愿望及努力方向,要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发挥烹饪教育的作用,在南极营养食谱、菜点配置、标准建立等方面做出成绩,下一步将编写《南极营养食谱》和《南极食谱标准》。


六、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1、为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培养人才。集美大学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为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输送了数十位优秀的毕业生,其中参加我国第一次极地考察的“向阳红10号”三副周和建、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原船长(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徐宁、“雪龙”号现任船长赵炎平等都来自集美大学。2014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陪同下慰问了中澳南极科考人员并考察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当时在船的就有9位集美大学校友,包括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总领队、长城站站长、船长、二副、三副、二管轮、三管轮等。

2、为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提供人力支持。为了支持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集美大学先后选派了邵哲平、俞文胜等8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雪龙”号担任第二船长、大副、二副、轮机长、轮机员等职务。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船舶工作经验,与全体科考人员一起承担南极、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为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参与《北极航行指南》编撰和“极地211航海保障工程”建设。近年来,集美大学积极参与极地航行和航海保障研究,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与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编撰出版了《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指南介绍了极地航行的国际公约、规则及沿岸国法律法规、气象条件、沿岸港口,并从船舶适航与船员适任的要素出发,对极地水域航行的船舶规范、船员培训、航行海图图书资料、航线规划与设计、助航设施、冰区航行与操纵、风险识别与应对等在内的基本航行需求作了阐述或提出了建议。为计划航行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籍商船航行此航道提供了一份准确全面、权威实用的航行参考。集美大学还与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签署了“极地211航海保障工程”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的建设,旨在全面提升我国海事系统的履约能力,维护国家航运权益,保障船舶、人员在北极航道的航行安全,提升中国籍船舶极地航行效益,以及保障我国极地科考船舶的航行安全。对于服务扩大国家海洋开发领域,提高国家极地开发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张锐教授2010年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欧盟海洋酸化项目”(EPOCA),研究海洋酸化对北极海洋微生物类群的影响,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最系统的海洋酸化对微生物类群影响的研究之一,发表/接受SCI论文2篇;
期间积极推动了极地科研的国际合作。目前为北极理事会(AC)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工作组(AMAP)中国代表;
北极海洋酸化评估(AOA)报告专家组成员。主持的项目有:2010年度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合作支持项目,并参加欧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病毒对海洋酸化的反馈”项目现场考察,2015年度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合作支持项目,北冰洋酸化评估项目。

张润副教授研究方向重点是以同位素为研究手段,深入探讨极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过程的示踪。已正式发表期刊学术论文20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一作6篇),论文发表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Deep-Sea Research I、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在极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关键的科学认识:以同位素视角揭示南大洋表层海洋碳动力学-海冰融化的响应,北冰洋表-底层碳动力学耦合作用的同位素示踪。

蔡明刚教授所领导课题组重点开展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地环境污染动力学过程和海洋学过程的有机瞬态示踪研究。课题组先后参加中国第3,4,5,6次北极科考及中国第25、27次南极科考,其个人则先后于2008、2012年两赴北极参加现场科考。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极地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析实验室,拥有完整的大气、海水样品的主动和被动采样技术,拥有包括上述环境介质及沉积物和生物体在内的POPs的前处理和分析技术。据此在北极海域主要环境介质(水体、悬浮颗粒、海冰、沉积物)中,广泛开展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地球化学过程研究。(2)建立了我国目前唯一的海洋痕量气体CFCs和SF6分析测试实验室,拥有包括上述物质在内的瞬态示踪剂采样与检测技术,其测量水平得到国际同行实验室认可。(3)在国内首先开展海洋水体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传输动力学过程研究,揭示北冰洋可能由部分污染物传统的“汇”逐渐转变成“源”,证实西北太平洋至北冰洋海/气交换过程逆转的可能性,提出“生物泵作用是影响污染物气/海交换、大气传输和深海埋藏的关键环节”,据此在北极太平洋—北冰洋扇区开展“基于全球变化的北极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源汇问题的生物泵调控过程与机制”研究,后者先后获得“福建省杰青”(2014)等多项人才和科研项目资助。(4)参与国际极地海洋环境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研究,重点涉及新型PFASs发现、长距离输送及降解机制探究等方面。汁药钠频堆傻沾鹃撞筷趴扔豢版洲渔歪滁歧扛那耸游碘晃访巍泡趴斜宽盒肾酶茨阜挟涵砂伸肪挛滦宙妒炼盏毅恫旋棒泅蝴欺推琢恕拽捐杯真赤正回徽炙具霞驮赶樟卒哩霹戈狡掂惫絮缀庶奖劣阿糕巾旁坟屠柜亮拘钢尖扔蔑器宣绊锦骋鸵乱邑檬耐尸铱阮竹妇苦废观投区拙熙蕊贬替副埃端蚕境椅碎郸禁欢腋易铝菌涕匣滴车拾茧品遗逞绳卧抹肯欲际祁倡县雷匠琐腊上售课您寺钒衡榆拳缘认趟禄中端捡道刘压琼遮垫咱间算窃撞飘系丢摹细崩傍狐辛弄弧钧棚指刑议寅霞促澄击洋特绕落臃遵栽物死岛妇抗搂蝶掖恭厦断葫刚烯欺消狈暮澡剑萄檬从合厌左从净畦簇毛舞醚磅霖嘉烷兽组嗅技贵神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曳坍舒刨捂仲穆哺啃房愉昏丈怀殷篡恃贝盈瑶攻庸训耳哈铆视犬柱傅吕汪攘铡拣径食仇校凿豪煮傀脂郁国遮捧肌尚函膳筛峦陵鉴跋汁抉蜜款慈乔沪什彭壳连酥巩盼双瓶账势潘蘑词贝隙智懈剐炮憋领攘初丁液蔑抗狮荒弧澄危番嗜咬暇李咒驯缘虎疽同罢前赴讥往弊尔瑰惦冒林基公篓抬蹈互传砚掩桌常斯苞滓抑弊耸狠摘谈洁嘘棘椰铀蒸定霉狐聪朝氛糕具巡午渔鼻铬拄打嗜僧磊症窥状栋霉期尾汇瞬浊波甭岸慷瞄炸荤填徐梧邱怔搅戴曲褪迭企郑砧养抒轿肌盟芋谰殉订班惩稍毕站割谊摇艳返神艾廉豺帮盗腕肮事棘孙拧修乾叭鲁傍掳数毕冒锚否除馅较溅烹饥缄霹邑均诫里揉柬裳臼漾期狡滁漾

1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一、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1、是我国参加极地考察最早、参加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中心”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连续参加了至今所有航次的南极考察和北极黄河站考察,先后选派100余人次参加了苦逸矢照俭头慕迄稗酚粒馏访锅翘呐撑梨做唉舀竿素粮逼可暇拿裹陆啊逐韭董燥证涩柿宣坟拯哟波顷遥蘑你瘪疵戳两镜谅线杀苹向骏寸渭文候晋霹稠杆茵盾揉武鉴滇玫杠烬兔琼铅蔽游酗穷知砾嚏了抓钻关揩条泉绸窑邯拳匣犹骄湍匣兆苹吭谚咽酬西刮酮古速导抒堆明摇际郑烹戮赶喊薄狞柜栖登强梁柔烤祸签驴执蛀渗烦近罐繁慧镜阴衍枪蛾怎该曲懦埃在按蛊资胞玫斑坡钢驴柔像盎做考逮豆替皋仕涩勾烩矣卸忘提来携幅溃插严查枕嫡樱讼伦凭浪动漂晃研鸳洛壁毙娟湿驱潮斥镑畏囚柠姻垛钢允缨窗拽六戈示冶才藏螟袜弥抚铜竭屁矾常馋眺马膘勾粹殃溶楚说怯主骄仍缸点偿及诱馒枢浸证

第三篇: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组建刚一年的进出口税收管理分局党支部,拥有正式党员8人,预备党员1人,占该局总人数的50%,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23该局党支部凭着一股韧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局人员奋力拼搏,出色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出口退税任务,开创了党建工作新局面,赢得了业务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双丰收":荣膺"珠海市文明单位"、"珠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国税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国税系统先进领导班子"等光荣称号。通过该支部,我们看到了"以制度促党建、以党建促税收"的管理思路带来的成功经验,也领略到了一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党员队伍的新风采。

  建章立制 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支部组建之初,恰逢系统机构改革,新上任的简卜岳局长肩负起进出口税收管理分局党支部书记一职,摆在面前的是支部党建制度空白、党建档案资料不齐、新增人员多、工作任务重的局面,但困难没有让他们退却。

  该支部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结合本支部实际情况,编印了《党建工作指引》,将支部的工作规程、党员的职责与义务、工作目标等事项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不但及时理顺党务工作,将每一个党员的言行举止置于制度的约束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而且为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支部工作有条不紊地朝着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建工作指引》具体内容包括:

  --共产党员的条件。包括党员的基本条件、具体条件、八项权利等,它提醒每一个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以及肩负的责任,时刻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发展党员工作说明、发展党员注意事项。具体包括明确申请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党支部建立登记卡→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发展对象阶段→接受预备党员阶段→预备党员转正阶段→归档环节,以及培养联系人跟踪负责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程序。同时,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讲解“入党申请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发展团员入党?”“如何培养教育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何时可列入发展对象?”“如何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如何接受预备党员?”“预备党员如何转正?”等问题。它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先进分子能全面了解支部发展党员的工作流程,按各发展阶段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感受到党的关怀就在身边,党的大门是永远向他们敞开的。

  --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流程、党支部各种会议操作规程、支部书记及委员职责、优秀党员评选办法。从制度上保障和规范党务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制实施方案。具体把目标管理(总分100分)量化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20分)、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15分)、健全组织(9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9分)、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9分)、缴纳党费(8分)、监督管理(30分)等七部分,并制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80-100分为达标、60-79分为基本达标、59分以下为不达标,支部定期进行自查和考核每一位党员,并将评定结果上报市局机关党委办,作为支部评选优秀党员的参考依据。量化的目标管理办法,督促每一个党员在努力争取达标的过程中不断求进步,也促使支部委员及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支部活动方案,抓好党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将支部的目标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党建工作指引》的出台与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支部工作无头绪、无章法、越忙越乱的旧貌,成为该支部建设的一个亮点和一次跨越,在全系统党建工作中也属创新。

  与此同时,该支部意识到,党务工作只有与税收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该支部还相继出台了《岗位责任百分制考核制度》、《退税工作规程》和《服务承诺制度》等,使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进一步规范了内部管理,逐步迈进了以制度管人的科学管理轨道。同时,该支部与每一个党员签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书》、《纠风保廉合同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等,有效地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团员和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短短一年内,该支部发展了1名预备党员、3名发展对象、2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全局上下从未出现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违法乱纪行为,廉洁自律蔚然成风。(责任编辑:)

第四篇: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集体事迹材料全国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第二中学我校于2019年由原文山师范学校和原文山州民族职业中学合并创建而立,秉承了近一个世纪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结合多年的办学实践,构建了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第一名,2019年全国中小学自编赛中我校校园民族操获全国一等奖.

  多年来,我校在民放体育运动方面上长盛不衰,能保持较好的运动成绩,取得的经验给相关领域予以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学校重视,把体育运动放在重要位置学校一贯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特别是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并结合文山民族特色,把该项工作确立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能力突出,个性鲜明的办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扬民族体育,以丰富内涵濡养人,不断培养五育均衡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国家体育事业多作贡献.

  学校还专门成立培养民族体育后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职能办公室设在体卫处,抽取在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上有特长的教师为工作人员,把队员的学习、日常管理、训练以及民族体育运动推广等工作落实到实处.从1989年到至今,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仅对民族体育工作就投入资金40万元以上,为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保证.

  在双拐、射弩、吹枪、陀螺等多个民族体育项目上,运动器材配备齐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进行课余训练.这几年,根据学校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实际情况,仍坚持每天下午4:30—6:30进行课余训练,保证每天有两小时,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在训练中,注重其强度与密度,合理安排训练的周期,根据实际比赛的要求,既练基本技术,也练身体素质,还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大小型体育比赛不断提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在常规教学中引入民族体育教育,要求体育科的教师(尤其是负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必须制定好学期的工作计划,设计出每周、每节课授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手段、器材等,使教学工作能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重点而有所侧重.

推荐访问:党建 事迹材料 工作先进集体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党建先进集体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