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十六篇)(2023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十六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十六篇)(2023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本人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本人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1、能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分页标题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二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本人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本人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1、能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分页标题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三

《蒲公英》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选择不相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塌实际。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时语言优美、生动,又是一朗读的好材料。

本人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两条主线进行精读指导:一是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并读好人物对话;
二是引导学生从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选择而造成的不同结果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以读代讲,力争读出情、读出字、读出理。还力求在课堂中创设一种童话世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 强化初读看图认识蒲公英,揭示课题,简介内容,指出本文并非介绍植物,而是一个寓言故事。由此引入处读,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问题。

2、 精读感悟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洁白”“绒球”“蓝天白云”等词,引导想象蒲公英种子无忧无虑的愉快心情。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理解;
(1)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
(2)蒲公英种子的不同态度;
教学形式主要采用:听录音——读课文——找关键词——分角色朗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两种命运的对比中,体会内涵的道理。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复述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着重以读为主、以自己学习为主、以讨论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以取得“读的熟练、学的投入、议论踊跃”之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四

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五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课文富自然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碰撞”二字。

首先,在启发谈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到狼和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或成语?学生在词语交流中不难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态度。然后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接着,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有没有新的看法?

这是学生看法与作者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新课标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如何凭借教材这一媒介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实践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阵地。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碰撞”中,也许有错误,也许有争论,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包括写字的指导,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如果说在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力求体现“发现”二字。

怎么发现?

森林一片葱绿多么美丽而一片枯黄又多么会令人心痛!这是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的,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发现了森林面貌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鹿的数量迅速发生变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只,而两年后又聚减到8000只。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中,比较这些数字,发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的关系。

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从狼、鹿和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数量,发现了人们当初犯下的错误:貌似护鹿,实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实也保护了鹿和森林。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猎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深层感悟课文中的道理:为什么说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拓展的文章补充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鹿没有了天敌,安逸的状态让它们的生存能力衰退,这也是鹿毁灭自己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感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育有三个离不开:道德、情感、智慧。没有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生成智慧,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初步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朋友。

映示狼和鹿

小朋友,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

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其实表明了人们的态度。人们喜欢谁?讨厌谁?

这两种动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是什么看法?打开书,默读课文,把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划下来。

·映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谁来读一读?

·你能读懂吗,在这两句话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狼是功臣,这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从哪个词看出?(居然)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

“祸首”又是什么意思?鹿在什么样情况下成为祸首?“一旦”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请轻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流利。

1、谁来读给大家听,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评价:读得太好了,很流利,其他同学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听得也很认真。

3、学习词语。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葱绿 提防 传染 血泊 贪婪

青烟袅袅 哀嚎 凯巴伯森林 蔓延 糟蹋

·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注意读音。

·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有关内容吗?

4、作者认为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回,我们先自己读读,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你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呆会儿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做汇报员。

5、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交流(充分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依据。

7、小结:老师要对你们竖起大拇指,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用心地读书,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这样的读书,才会有收获!

讨论我们告一段落,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现在,我们来把课后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

映示生字:

读一读(组组词)

闹:可以组哪些词?书上说的是闹什么?闹是什么意思呢?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

一、上一节课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大家根据作者的观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谈到了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谈到了狼、鹿、森林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森林的变化:

1、出示填空:

①100多年前,凯巴伯森林 , 。……后来,整个森林像 一样, , 。

读一读书上写森林变化的内容,做做填空。

2、请学生填空。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4、学生朗读。

5、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象看到了凯巴伯森林到处是葱绿的树木,小鸟在唱歌,小鹿在散步,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6、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我们真想来诵读一番,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小节读一读。

7、后来凯巴伯森林变了样,我们看书中是怎样写的。(指名读)

8、你为什么这样读?……师:这个填空写的是凯巴伯森林的变化。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样萧条、荒芜的情景。

9、那么这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谁来补充呢?书上是怎么写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

10、师:其实同学们读了两种原因,人的原因和鹿的原因。请男同学来读人的原因,女同学来读鹿造成的原因。

11、人们本来是出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狼被捕杀后,鹿的生存状态怎样呢?请你们读读课文,像刚才那样,读读前面,找找后面。前后对照起来读。

②出示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狼在被杀了之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

1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填的都是数字。看了这一组数字,你想说什么?

13、这些数字多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出示填空:狼( ),鹿( ),森林( )。

板书:狼(吃)鹿 狼(保护)森林 鹿(破坏)森林

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随着打破。

14、这样的结局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我们一起读文章最后一节。

(1)自己读读,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用书上的语言。

(2)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3)上节课上,有的同学说人才是真正的“祸首”,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4)对呀,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人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狼和鹿与森林之间的关系。

(5)如果人们早一点想到……(引读最后一节)

1、今天我们的课堂好像再现了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复述课文不是把原文背下来,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提供你三个角色(1)狼(2)鹿(3)人,你愿意从哪个角度来说就从哪个角度来说。

2、先自己练一练。

3、交流。

4、评价:讲得太好了,很有创造性。听了你们讲的故事,我们仿佛听见了惨遭捕杀的狼的哀号,看到了鹿的加速灭亡,看到了森林被破坏的荒凉情景。

1、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猎狗和狼》,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读、交流)

2、我们再来想想课文,没有了狼——鹿的天敌,鹿为什么反而在减少呢?

刚才文章说的道理能不能给你启示?

(没有了狼,鹿减少了生存危机,不用奔跑,体力下降,……)

3、你们看,你们从课内走到课外,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说的道理,还悟出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了《狼和鹿》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联系生活实际,把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写出来。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这就做到了读既有明确要求又尊重个性。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意见,究竟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学生读后众说纷纭,有人意见与作者相同,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也有同学的意思与作者相悖,说鹿是功臣,狼是祸首,更有同学认为狼和鹿都不是祸首,祸首应是人,因为狼是死在人的枪口下的,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作者,相互之间产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说这样的碰撞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做到了尊重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新闻记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狼和鹿》第二教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导探究,拓展思维,学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放弃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主导作用,而“主导”的形式又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用几道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练有所得。如从第一道填空题中学生发现了由于对狼的捕杀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坏,而破坏森林的“祸首”是谁?学生又从第二道填空题鹿的数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减少中发现是“鹿”。鹿不仅破坏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明确了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检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在《狼和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因此,在复述中有的学生从“狼”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鹿”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复述,这就充分运用了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技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新的观点,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达到深层次辨析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在这堂课的最后一环,教者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方法,扩读了《猎狗和狼》这篇文章,从课内走到课外,并以此作为课文的补充,这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六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
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 指导感情朗读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 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七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

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这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理清思路。

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

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三、情境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四、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

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

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

(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

(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

(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瀑布

山路上听瀑布的声音浪涌,风吹

远瀑布的全身一道珍珠的屏

近伟大,壮观如烟,如雾,如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八

(一)内容说明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是一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上台表演或单独发言等方法,在全体学生的朗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里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 设置悬念导入

在第二课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内容,课件显示时间:将近6点。提出:“桑恩看到苏珊的求助语,会怎样做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2、紧抓重点词句

教学第5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弄清苏珊打出救助语后桑恩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桑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如“凝视”是怎样看?请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接着指导朗读句子“你在什么地方?”,体会并读出桑恩想知道苏珊在哪里的急切心情。从“吃惊”一词了解美国与芬兰间距离一万五千公里,面对面实施急救是来不及的;
借助“商量”一词揣摩桑恩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后齐读全段,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节奏,读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训练合作学习

教学第6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省略提示语的对话,为使学生不至于将艾眉、桑恩的话混淆了,我先请学生默读本段,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两人的话语,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朗读、纠正刚才划线时出现的错误。最后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此时课件显示6点14分,连线美国急救中心。

4、体会重点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么第7自然段无疑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点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苏珊命悬一线,艾眉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桑恩照办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样照办的?我请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意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吩咐”“照办”。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此处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充分体会到桑恩的两个“粗体大字”“挺住”犹如两只强有力的大手及时给了苏珊以支撑和安慰。

本段的几句对白“我感到眩晕。”、“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好久才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厉害了。”及桑恩最后喊出的“她在学校里。”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珊的病情越来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眩晕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想、描述,体会苏珊的困境,尝试读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语气:《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指导读“痛,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和 “她在学校里。”两句时我请几位学生尝试读,对学生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处理等不作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和评论,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并适时地进行范读,因此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读兴趣受到了充分的激发,读好课文的信心更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齐读第八自然段后,课件分别显示十分钟后连线芬兰急救中心和几十分钟后苏珊获救。这样的设计使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得到显示,使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

5、拓展思维练习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体会到国际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仿佛近在咫尺。苏珊的被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多么感人!正当学生感叹之时,我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寻新知。

6、自主学习生字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厉”字,里面的“万”字的横划稍长,要写得半藏半露。

网上呼救

网 络

苏 珊(呼 ) 桑 恩(救 )

芬兰急救中心 美国急救中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九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
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

《综合练习7》是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中的一个巩固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本次综合练习共安排了七项内容:选字填空、将词语按要求归类、把句子补充完整、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语言实践活动——谈学习的体会、还有名言的学习及写字的指导。学生通过此练习,可以在字、词、句、篇上得到巩固与提高,而且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白,你若想获得成功,只有努力地实践。

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较简单的习题了,比如:选字填空、将词语按要求归类、把句子补充完整。这些题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再一起交流。而其它练习题则需要老师的引导来进行。相对来说,学生对阅读、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较弱。由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间依然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老师在练习活动中,应对阅读、语言实践活动等学生能力较弱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给学习困难者有多一点的表达机会。

本课教材旨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句,增强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比较形近字,选字填空。

2、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词语归类。

3、把带有“终于”的句子补充完整。

4、阅读短文,学习读懂文章。

5、语言实践活动,交流“我的学习小体会”。

6、熟记名言,了解大意。

7、学习写好木字旁的字。这些教学目标中有重基础的,如:选字填空、练习在方格里写字;
有重积累的,如:按词语要求归类、熟记名言;
还有重能力的,如:阅读短文,理解文章意思、谈谈自己学了本单元课文后的学习体会,从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综合练习7》作为一个单元之后的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已知,使学生在常态中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交流。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加强引导与点拨。如:在第六环节的设计中,学生已按“学习、时间、动作”的要求把词语进行了归类,然后教师就适时的进行了点拨:想想还有哪些词语也是表示“学习、时间、动作”的,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积累的成语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进一步扩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练习中,教师主要采用了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教师只是起了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在熟记名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铭记3句名言,并让学生对名言进行简单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意义。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类似的名言,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利用积极评价策略及树立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优化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互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学情分析:

课文具体描写了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学生可能对部分内容有疑问。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以理解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表现的句子(第7节)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抓住语言文字质疑,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乱蓬蓬”。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指出提出问题,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不停向上跳的原因。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牛顿对于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教师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引入,简单介绍牛顿,使学生对牛顿有个初步的了解,也使他们对这个生活在360年前的人充满兴趣。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整体感知。

在出示了课题之后,教师由课题入手。解释暴风雨就是大风大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在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板书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深入学文。

在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文。我采用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不离语言文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课文第一小节中的两个词语“罕见、特大”给了我灵感,以这两个词语为切入口,在教学的开始,出示一组图片,配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声。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场罕见、特大的暴风雨中,同时理解词语“罕见、袭击”。找找哪些词语写了暴风雨是罕见的、特大的。在找到了词语之后再来读这句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一定的语气。

2、抓住关键句子,学习七、八小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的同时:用“___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交流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时(第7小节),先让学生弄懂这一节三句话的意思,再抓住“向着风、背着风、测量、刻”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牛顿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3、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九、十小节。

抓住矛盾处质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又一个好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矛盾”可能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的质疑天马行空。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敢问是基础。在这是教师可以抓住妈妈在暴风雨中焦急地寻找牛顿的句子来知道学生体会当时妈妈的心情,读出感情。然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再读: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让学生思考,老师读的句子中有什么矛盾之处。这样教师的引领作作用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悟道:少年牛顿是个爱钻研的孩子。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悟道之后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课《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指导学生朗读和发现语言的美,进行美的教育。

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3、抓住不同姿态的荷花,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词句之美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荷花之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展示一个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情境教学法:采用视频、演示等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喜欢直观、形象的画面,让他们动动

手,动动口的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运用“看、读、演”等学习方法来培养自身的语文能力,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中培养敢于发言,乐于交流的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在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谜语导入,引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的开始我会以谜语形式导入,我会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老师今天提一个谜语来考一考你们,看谁能最快猜出谜底: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心,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在谜语的牵引之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顺利过渡到课文。

(二)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通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学生自读、自学生词后,老师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随后让学生字发现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写错,教师作适当的提醒,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三)品读课文,感悟语言美

让学生初读课文,谈读后对荷花的印象,感知荷花的美和多,然后再读课文第二、三段,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让同桌间交流读后感受。最后于全班发表见解。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这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荷花的美。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演绎荷花,加深印象美

在体会语言美之后,为了加深印象,请学生用手势演绎课文中合适各样的荷花。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考虑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进入情境,演绎荷花,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

然后采取齐背、小组比赛,个人挑战等形式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在学生有一定摄入认识的时候打铁趁热,及时背诵,减轻课后学习负担。

(五)播放视频,欣赏荷花美

播放相关荷花视频,让学生回忆课文中相关句子,让学生直观认识白荷花的美,再现荷花的情境美。

最后由学生发言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可以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在下一课时做适当的强调和补充)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1、说课内容《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5、课前准备:a、多媒体课件;
b、学生准备六匹马的模型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实践。在研究、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读中找依据法,其次还穿插质疑法、电教手段等,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同时我还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课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动手操作法。

第一课时

1、介绍前景,导入新课

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知道当时赛马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设疑引入,造成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播放《田忌赛马》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生动逼真、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生的情绪状态很快进入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读中找依据法,训练快速阅读。〕

4、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探究“转败为胜”的原因。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找到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进入课文情景中想一想,摆一摆,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了解人物,知道孙膑献计的根据

6、小结,启发教育

7、布置作业

请你以不同的身份(如大臣、百姓、儿子、父亲等量齐观给齐威五写封短信。信中的内宾可以是献赛马良策,也可以是委婉的劝说批评等。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童心灿烂 诗意飞扬”——习作课仿写儿童诗《夏天好》。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这节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有很多情趣盎然的儿童诗,《夏天好》就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六册的课文,这首诗表现了孩子们在夏天里缤纷多彩的快乐生活,诗句简浅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他的诗就像他写的歌词一样,没有涂脂抹粉的句子,都是直来直去的大白话。我选择这首诗让孩子仿写,恰恰看中的就是这简单的语言中所蕴涵的趣味和魅力,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共鸣和快乐。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而我们的母语教学中,诗教太少太少!这节习作课就是以孩子喜欢的诗歌为“火种”,唤醒孩子的“童心”,点燃他们的“诗心”,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我设计仿写《夏天好》就是以“简单有趣”为切入点,降低习作的门槛,吸引孩子迈进诗歌创作的大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欣赏诗歌,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画面美。激发仿写诗歌的兴趣。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画面,仿照诗歌的语言写一写,学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习作。

3、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要想会写诗,首先得学会欣赏诗。我设计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1、读中欣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出示全诗,让孩子有感情得读、有节奏地朗读,读后说说诗和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感受?再给诗句找找韵脚,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游戏欣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个“押韵接龙”的游戏。老师快速的读出诗句中押韵的词组,学生接读,如夏天好、半山腰、一声叫等,说完诗中的词组,我又启发学生动脑筋编押韵的词组进行接龙,如吃水饺、放鞭炮、随风飘等。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押韵写法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动脑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又为仿写诗歌提供了语言素材。

3、唱中欣赏。自古以来,诗大多为歌而作,诗和歌是分不开的。我找到一首学生熟悉的曲子,带着他们把诗歌唱出来。这么一唱,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更进一步加深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4、画面欣赏。我让学生联系诗的内容发挥想象,把简短的诗句又还原成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这一设计让孩子体会到诗是这样的贴近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诗,这样,孩子还会觉得写诗难吗?

每个季节,孩子的生活都留下了快乐的画面,你喜欢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快乐的回忆呢?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说一说。然后以大家都喜欢的冬天堆雪人的画面为例子,师生合作,仿编出一节诗歌。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说冬天:北风呼呼地吹,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全白了,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真快乐……我引导学生你能仿照诗的语言把刚才的景色说得更有诗意吗?比如说成“冬天好/北风吹来雪花飘”是不是又押韵,又简练呢?你还可以用上拟人的手法写的有趣些呀,比如 “北风唱歌雪舞蹈/大地爷爷穿白袄”。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有了创作的灵感,一个个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一节童趣盎然的小诗就诞生了。如 -----这时,学生会感受到写诗原来并不难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我趁热打铁,开始了第三个环节。

这是学生动笔仿写诗歌的环节,我出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写诗的兴趣,带着美好的回忆,进行仿写诗歌的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孩子们一篇篇稚嫩的作品完成了,他们翘首期盼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肯定。也许他们的作品不会很完美,诗意也不是那么浓,但这正如婴儿的蹒跚学步,需要充满鼓励的扶持和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语言感受,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以欣赏为主,适当修改。让孩子纯真的童心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尽情绽放,让诗意的种子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欣赏完后,老师即兴作一首诗,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让课堂在浓浓的诗意气氛中结束。如:今天好/远方的客人来我校/同学们写诗兴趣高……

总之,以上四个环节由赏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力求创造一节扎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习作课。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尽管不够完美,但是也算是一个大胆尝试。我相信,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评委和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在诗教的路上走得更远。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五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设置情境,多种形式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1、游戏导入,初步感悟:黄色的乒乓球怎么又成了黑色的了?引导学生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初步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品读父亲的话:紧扣“叮嘱”,让学生体验“父亲”这个角色进行朗读,和老师互换角色在情境中对话,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3、实物展示,审视杨桃:出示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观察杨桃的体验中让学生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4、品读老师的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思考中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果是不一样的。

5、游戏巩固,拓展延伸:从课文里跳出来,在游戏中运用刚才学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巩固了所学的东西,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11、画杨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件、杨桃、乒乓球。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 (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 (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 、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4、同学们的问题都提的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那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1、(体会“叮嘱”)父亲对自己孩子都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总是千叮嘱,万叮咛。同学们,平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过你们吗?谁来学学你们的爸爸妈妈叮嘱你们的样子?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习练习。

4、刚才大家都练习得特别认真。平时都是你们听父母的叮嘱,听郑老师的叮嘱。今天,我来当课文中的小孩,谁愿意来叮嘱叮嘱我?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四)、审视杨桃

过渡:课文中的“我”是个乖孩子,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 (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 (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习小组讨论。

3、学习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 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习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评课稿:

优点:

1、学科心育目标较合理,考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2、为实现心育目标,心育策略符合要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采用了课件,实物等。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会课文,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色。

4、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受。

5、课件简练精致,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

7、教师注重了口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不足:

1、观察力的培养只注重了教学生观察,应该还要拓展。

2、人文性注意的较好,工具性注重的还不够。

3、在课堂中若关注细节,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能体现心育特色,为课堂增色。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十六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说明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楚的条理,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从海底动物、海底植物和海底矿藏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行文结构相似,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是典型的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解一些海洋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录象导入课文,教师又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

②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师生共读第三自然段——独立学习第四自然段的迁移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说明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的阅读方式。

②对于长句的教学采用了“读范句——照句式写分句——连起来变长句”的训练方式。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现学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通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后五句是围绕第一句“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来写的。然后再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

(一)导入激趣。

①“海”,组词。

②你对海有什么了解?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播放录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海底世界》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再大的风浪,……。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②你从哪儿知道的?

③是的,海底是有声音的,因为小动物们在……。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么?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么?

④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导读)

⑤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

⑥其他同学你们也来试一试。自由朗读这一句。指名朗读。

⑦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都是写海底动物的什么呀?找找看,有哪些模仿声音的词?

⑧句子的最后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

⑨你猜一猜,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用“有的像……一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⑩请你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完整的话:“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师生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海底动物,你认识他们么?

①观察插图,同座互相指一指你认识的海底生物。请同学上来介绍。

②那这些海底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它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③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海底动物。

④找出你喜欢的动物,读一读介绍它的句子,想一想它的活动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哪个动物,就出示哪个动物的动画)

⑤这一自然段通过六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说明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⑥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⑦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

⑧想一想你可以写哪些人的方法。提示:医务人员……老师……同学们……

⑨总结学习方法:找中心句——划出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特点

(四)学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课文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集体交流,出示检测题:

a中心句是( )。

b从( )和( )两方面说明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

c海底植物颜色的特点是( ),形态的特点是( )。

(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

①海底不仅是一个景色奇异的动植物公园,更是一个天然宝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

②学生可以自由补充自己知道的知识。

六、总结课文

海底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还有这么丰富的矿物资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包括人们对宇宙的了解也是如此,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研究呢!

(七)板书设计

① 23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闪闪发亮

窃窃私语 美丽的世界

动物 多

物产丰富 植物 奇

矿物 丰

这个板书出现在第二课时,帮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② 海底动物 的 活动特点

海参 爬行缓慢

梭子鱼 游动快速

乌贼、章鱼 后退

贝类 自己不动

深水鱼 会发光

这个对应式板书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形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明白如何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推荐访问:语文 说课稿 十六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十六篇) 2023年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十六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