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理工类大学必修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效果初探

摘 要:文章从中国与意大利的大学教育体系出发,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桂林理工大学与都灵理工大学本科工程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的异同点。结合桂林理工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对必修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分析,并从课程开设、授课模式、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理工大学;必修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1-0010-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ntras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mpulsory basic courses betwee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Politecnico di TORINO in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test approaches, teaching effect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majors from the poi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a and Ital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compulsory basic courses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rom the view of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mode and test approaches.

Keyword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ulsory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ode;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effects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提出使我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逐年增高,教育、科研质量稳步增长。然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与具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欧洲高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通过对欧洲大学教育体系的分析,结合我国高校的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大学教育改革措施是具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欧洲相对成熟完善的大学教育源自于悠久的历史,其中意大利拥有众多世界前列,在工程、科技、艺术、设计等方面独具特色的大学。为加强中意两国建立密切的学术交流,2005年意大利大学校长联合会发起“马可波罗”留学计划;而针对艺术、音乐和设计专业的中国学生,意大利政府于2009年推出了“图兰朵”计划。随着两类计划的推出,近年来我国赴意大利留学的人数持续增长,除艺术类高校,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同样成为留学生的主要选择。本文通过对中意两国理工类高校在必修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效果上的分析,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可行的课程改革措施。

一、中意两国高校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而不同国家的大学教育在入学要求、学术周期、基本学制、学位授予要求等方面各有不同。意大利具有成熟完备的高等教育系统,且近十年来中意两国在学术、艺术上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因此本小节对中意两国大学教育的异同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中国大学教育

中国大学教育通常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

本科教育常见基本学制为四年,工程、医学等部分专业为五年或更长。根据各高校的不同要求,修完相应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可授予学士学位并颁发毕业证书。中国硕士研究生通常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基本学制分别为三年和两年。不同高校的毕业要求不同,例如发表一篇不同级别的科研论文为大多数高校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被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毕业证书。博士研究生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最高阶段,基本学制通常为4年以上,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提出,各大高校的博士毕业难度正逐年增加,主要体现在各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取要求以及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平均在校年数上。

(二)意大利大学教育

与中国相同,意大利大学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学术周期:第一阶段为本科教育“Laurea triennale”本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保证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内容和具体的专业知识。通常除医学类等特殊专业外,基本学制为三年,在获得180个学分后学生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第二阶段是硕士研究生教育“Laurea Magistrale”,学制通常为两年,学分要求为120,在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后被授予硕士学位;与中国相同,意大利大学教育的最高阶段为博士研究生教育“Dottorato di Ricerca”,基本学制通常为三年以上,在满足各大学的毕业要求后被授予博士学位[1]。

(三)中意大学本科教育的区别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意两国的大学教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区别体现在基本学制、开设课程和毕业要求上。意大利大学教育三个学术周期的基本学制均比中国大学教育的相应阶段短,然而学位授予要求却没有降低。本文重点探讨中意两国在大学本科教育上的不同点,结合桂林理工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从而促进本校本科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中意大学本科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入学考试、基本学制、教学模式和学位授予要求等方面上。具体来说,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必要条件是通过高考并达到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对于意大利本科教育的入学要求而言,我国的本科教育具有“严进”的鲜明特点。而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例如学生的管理方式、专业选择和转換的灵活度、课程的安排及设置等,两国在本科教育的学位授予要求上有极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我国本科生超过98%的应届毕业率以及意大利本科生通过四到五年的学习取得学士学位证的正常现象上。

二、中意理工類大学必修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理工类大学是将基础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大学类别之一,具体指以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为主的大学。而中意两国理工类大学在教学模式和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节以都灵理工大学与桂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在必修基础课程上的授课模式、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为例进行探讨、反思。

(一)都灵理工大学必修基础课程设置

都灵理工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建筑和工程两类学科方向,本文以工程类学科为例。都灵理工大学基本学制为三年,在获得180学分后满足学位授予条件。所有本科生在通过相应学年的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考核,并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后才能进入下一学年课程的学习,意大利大多数高校课程采用相同的模式。

由表1可以看出都灵理工大学所有工程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分析I、II,线性代数,物理I、II,分别分布在第一、二学年。这些必修基础课学分所占比重都较大,是学生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2]。

必修基础课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正课+习题课+实验室练习或辅导课的形式,课时安排在80-110之间。通过正课的讲解以及习题课和实验室练习的辅导,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都不同,都灵理工大学有机试、笔试、口试三种考核形式,通常采用其中两种方式进行考核。意大利大部分综合类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与此类似。以数学分析I为例,考试分为机试和笔试两部分,机试由涵盖所有教学大纲内容的二十道随机选择题组成,满分20分,采用答错罚分制。通过机试的最低分为12分,在机试通过后才能参加笔试。机试、笔试及总分分别有通过考试的最低分数。授课教师可对任意学生增加口试环节以确保成绩的有效性。在这样的授课方式和考核制度下都灵理工大学2017-2018学年以英文授课的数学分析I考试通过率各专业平均为35%,其中第一学年学生通过率平均为44%。

(二)桂林理工大学必修基础课程设置

桂林理工大学是具有工程、数理、人文、经济、管理、法律、艺术7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以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为了与都灵理工大学进行对比,本文仅对桂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进行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实验和涉及计算机基础、国防安全、社会实践、大学英语,安全与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内容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不同专业的学分设置在4-7之间,学时为64-112;相对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所占学分较低在3-4.5之间,学时安排在48-7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分为2.5-3,学时40-48;而物理实验学时为24-40,相应学分设置在1.5-2.4之间。

从所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来看,都灵理工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更加具有应用性,能够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也是必修基础课的开设目的。从授课安排和学时来看,我校必修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正课讲解,没有对应的习题课和实验室练习或辅导课。然而这样的辅导课程对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而必修基础课的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笔试+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

由两所理工类大学在必修基础课的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和所需学时,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两者在必修基础课的开设课程,授课形式和考核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从授课形式来说,习题课和辅导课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点,通过实验室的练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做到所教授的知识与最先进的理论和社会发展不脱节;从考核方法上来说,单一的笔试并不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结合我校自身的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本文提出桂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的改革措施。

三、必修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双一流”高校与学科建设目标,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我校工程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增设应用型必修基础课程

由于桂林理工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发展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增设C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Matlab工程计算及应用,以及对应的实验课程作为工程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非常必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增设课程和对应学年安排见表2所示。

(二)授课安排

除了对新增基础课程开设对应的实验课外,所有的必修基础课应将课时以正课+习题讲解课+实验室练习的形式分配,以加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必修基础课的开设在各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考核方法

虽然我校本科生必修基础课程考试通过率远远高于都灵理工大学,但相对来说,我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与之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同样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本科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授课形式调整为正课+习题讲节课+实验室练习的基础上同时应对考核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具体调整措施为增加正常考试次数,如表2所示:每学期必修基础课的正常考试次数调整为两次;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的必修基础课由单一的平时成绩+笔试成绩调整为机试+笔试或笔试+口试。

四、结束语

为了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建设,借鉴具有完备教育体系国家的经验是可取的思路。在大学教育中,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中意两国高等教育的异同点出发,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区别。通过对都灵理工大学与桂林理工大学在工程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开设课程、学时设置、授课安排、考核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两所高校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从中学习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必修基础课程改革措施。本文具体从增设新课,调整授课模式,多元化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改革用以更好地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http:///guide/IT-education.htm[EB/OL].

[2]politecnico di torino, https://didattica.polito.it/pls/portal30/sviluppo.offerta_formativa.lauree?p_tipo_cds=1&p_elenco=T&p_lang=EN[EB/OL].

推荐访问:初探 必修 中意 教学模式 理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