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其心理动因分析

zoޛ)j首学习生活方面,还是在信息获取、思想交流方面都受到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本论文重点对当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依赖程度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心理动因,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依赖;心理动因;新媒体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2-0032-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网民数量占比为11.8%,较2014年统计的数据高出0.8%。[1]此外,由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再加上日常生活学习的特殊需要,他们已然成为了新型媒体形式的最活跃的使用者和最初的尝试者。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们认为,通过调查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网络表达特点、新媒体使用动因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处境、心理状况和精神世界,进而为我们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提供强有力地参考和借鉴。本次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以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传媒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六个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涵盖文、理、工科,一共下发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7份(其中,男生222份,占比41.3%,女生315份,占比58.7%;调查对象所属一、二、三、四年级人数分别占比23.3%、27.6%、17.9%、12.7%)。

1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及新媒体依赖程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5年2月)中提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要高于网民总体,而青少年群体中,年龄越高,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小学生非常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7.6%,中学生为9.8%,大学生为15.3%,占比呈递增趋势。”[2]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00%的学生拥有手机或电脑(其中,只有手机的学生占比42.8%,只有电脑的学生占比1.3%,手机和电脑均有的学生占比55.9%),有通宵上网经历的学生占比39.9%,手机基本全天24小时开机的占比48.5%,手机经常性网络在线或每天都会上网几次的占比92.3%,95.3%的学生有过上课使用手机的经历(其中经常性上课使用手机的占40%),如果某一天不小心手机落在某个地方,没有能够随身携带,有75.9%的学生会有不安感,其中20%的学生表示会“很焦躁,惴惴

不安”。

《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还提出,交流沟通类新媒体平台在青少年网民中的应用比例高于网民总体水平,而大学生使用各类交流沟通类新媒体的比例又均高于其他群体。我们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对于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均较高,依次为95.5%、75.6%和68%。

我们认为,大学生新媒体依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忧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共同作用所致。在当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网络技术广泛普及、信息资讯飞速更新的大背景下,一旦离开新媒体,很多人都会多少有一些被时代、人群抛弃的不安感和焦躁感。在某种程度上,多样化的新媒体交流沟通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们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和自我表达、信息共享、相互了解关注、建设及维护人际关系的愿望,而且,当前大学教育本身也要求学生要能够具备熟练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了解最新社会资讯、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收集学科前沿信息等等。

2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心理动因分析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博依赖”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保定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王萌,2014)中关于“微博使用动机及媒介需求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微博需求动机依次为:获取信息﹥娱乐﹥关注名人明星=社会事务参与﹥记录﹥交际﹥消遣﹥逃避现实﹥盲目性使用。”其中,“交际”(包括“维系现有朋友圈”、“拓展朋友圈”)的目的只排在第五位,作者据此认为,“微博的‘交际’功能显然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使用动机”,“‘获取信息’才是大学生使用微博最普遍性的动机”。[3]

我们在调查表设计中,对于调查范围、提问方式和答案设置等均略微做了些调整。提问是“您使用QQ、微信或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主要用来干什么”,可供多选的答案分别是“有目的地获取某方面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用微博、微信、QQ等工具聊天或者发布、分享、浏览一些信息”、“随机浏览一些时事新闻或娱乐资讯、玩游戏、听音乐、看影视剧、在线阅读小说”、“记录生活”、“其他”。其中调整的地方主要包括:1)调查范围不再仅限于微博,而是包含QQ、微信等其他多种新媒体平台。2)采用更加干脆直白的提问方式。3)备选答案中加入更多限制性信息,例如,把“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备选项调整为“有目的地获取某方面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这样调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因为我们认为无目的地、机械地、被动地浏览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作用,而非积极的。我们认为,大学生依靠QQ、微博、微信等工具所获取的所谓“信息”,实际上更多的是基于维护交际圈的、基于娱乐的、自我生活表达的信息,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有目的、有目标的获取在学习或是生活中有实际需要的信息,所以,当我们把供选答案改为“有目的地获取某方面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时,勾选比率一下跌到了倒数第二位。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两条结论。1)大学生群体使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目的和动因是为了沟通、娱乐和记录生活。而且,由于新媒体平台双向、多向互动的特点,这类平台上的所谓“娱乐”实际上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沟通交流与信息共享的性质。此外,“记录生活”主要是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达(或者自我彰显)的需要。2)当代大学生依托新媒体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不是特别让人乐观,大部分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缺少目的性,经常沉溺于被动地信息接收、机械地信息转发以及漫无目的、跳跃式地点击浏览,而较少进行主动地有价值地思考与学习,这种情况的极端形式就是网络依赖或是网络上瘾症。这种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高校需要设法强化培养大学生借助于新媒体平台获取有用信息、开展主动学习和进行积极思考的意识和

能力。

3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策略

1)开设新媒体素养教育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新媒体。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摆出来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同时为他们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供

参考。

2)构建网络化的信息监督机制,关注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行为,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大学生的学习交流方式相契合,所以,有很多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敞开心扉,与教育者积极展开互动。在关于负面情绪表达的调查中,有87.1%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在新媒体平台倾诉自己的郁闷心情,其中,经常会这样做的占29%。有64.2%的大学生曾经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过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会发表的略微过激的言论或牢骚,其中13.4%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这些正好可以为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们的真实内心想法和心理状况提供了可能,进而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有预见性地制定一些针对性教育

措施。

3)教育者要有意识提升自己的新媒体技术水平,主动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开展专业问题讨论,举办网络学术沙龙,分享专业学术前沿资讯,构建新媒体第二课堂,丰富新媒体话语的内涵,提升新媒体话题的层次,建立教育者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此外,教育者们还可以加强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沟通和交流,寻找更多的共同话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准确把捉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为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充分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帮助和促进大学生顺利、健康、和谐地成长,是一项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hlwfzyj/hlwxzbg/.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http:///hlwfzyj/hlwxzbg/.

[3]王萌.“微博依赖”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保定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D].河北大学,2014.

推荐访问:动因 当代大学生 情况 心理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