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组织学与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为了初步改变以往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分开教学、互不联系的教学格局,帮助学生理解并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整合可提高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综合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进行融合教学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组织学与病理学 课程整合

我国现行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学科之间的联系较少,使学生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

国家教育部在确认构建新世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时,强调特别注意要以“医学大基础观”为指导,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加强医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的培养,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这就明确指出了医学基础课改革的方向:必须减少课程间内容重复,加强课程间衔接和重组,同时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习主动性。

“船小好掉头”给独立学院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让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工作,因此我校首先对形态学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淡化学科界限,提高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学为所用、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相关课程整合的新体系

组织学和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其中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机体的微细结构,从微观水平阐述正常组织细胞的结构及其相关功能。而病理学主要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即疾病状态下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遵循知识由浅至深的认知原则,一般先学习正常组织结构,后学习器官病理变化,因此组织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我们根据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内容,把2门学科整合成《组织学与病理学》,并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计,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制定教学进程。

二、组织教师编写教材

课程整合体系确定后组织6名专业教师(学历:硕士3人,本科3人)编写教材,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总论部分,包含了组织学的四大基本组织和病理学的总论部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再生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下册为各论部分,包含各个系统疾病和传染病与深部真菌病。

三、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安排及教学顺序

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课程整合前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22学时,实验8学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病理学》(理论44学时,实验28学时);课程整合后将《组织学与病理学》(理论58学时,实验36学时)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0学时)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理论28学时,实验16学时)开设,学生先学习正常组织、细胞的显微镜下结构,再了解人体组织、细胞在疾病状态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按照先正常后异常的顺序进行教学。

四、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学与病理学》上册的总论部分分别由两个学科的两名教师分别教授,下册的各论部分由这两名教师分别承担教学内容的50%,虽然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但由于长期局限于本学科的专业范围,还不能完全地使教学内容融合,今后应该增加集体备课,并有必要培养综合性的师资队伍,也为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便利。

与整合前相比实验学时不变,理论学时减少,开设《组织学与病理学》后,在理论授课中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实现了连续教学,加强了知识的衔接和渗透,有效避免了2门学科开课时间间隔长,所学组织学知识遗忘的弊端。

总之,独立学院进行课程整合研究所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比如生源层次较低、综合师资力量薄弱、配套教材缺乏、整合不彻底等问题也有待解决。我校以《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整合为试点,探索适合独立学院课程整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分飞,陈海波,石刚刚.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3-104.

[2]孙黎光,于秉治,方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3,2(2):35-37.

推荐访问:组织学 病理学 初探 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