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新医改

新医改方案一直争议颇多,此次“意见稿”的公布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老百姓认为,新医改“意见稿”重点不突出,只提出了原则性和方向性,是一个“看不懂”的方案。而专家对此的理解显然更深入,更透彻。新医改究竟改什么?

10月14日,几经波折的新医改“意见稿”开始公开征集意见,这份名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一经公布便备受指责,公众的普遍看法是“看不懂”。“看不懂”有两层含义,一是写法过于“专业”,形同八股文。二是目的不明确,不具备可行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孙东东解释说,这份文件的标题是“意见”,而不是“方案”,要认认真真的去研究还是可以理解的。在专家视野中,《意见稿》被概括为“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指的是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

医改方案几易其稿,各界褒贬不一,争论不绝于耳。老百姓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煎熬中盼来的《意见稿》又是如此晦涩难懂,医改如何让老百姓受益?医改到底改什么,医改的重点在哪?

基本医疗:十年未变的目标

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到现在《意见稿》的公布,十年来医改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全民基本医疗,只是提法尽相同。在1997的医改方案中,其目标是“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而此次公布的《意见稿》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看出,时隔十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目标可以宏观,解决方案必须具体可行。由于《意见稿》没有破解医疗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更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所以被公众称为是一个“看不懂”的医改方案。

其实,在专家眼里,新医改方案并非很难理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孙东东认为,《意见稿》的核心是“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个支撑。”一个目标是深化医疗、医药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这个目标的关键词是“基本医疗”。但是这四个字虽然关键却没有新意,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在博客中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和追求的,而我们离总目标的距离并没有明显拉近。有些设想已经在过去的20年一直在实践。新方案如何实施,还需要在试点之后给予总结和完善才能全面铺开……“新方案没有兴奋点”。

“不管是意见还是方案,宏观的原则太多,没有给出明确的思路很难让老百姓明白,更难让地方政府执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表示,医改方案总是笼统地说“我们既政府也要市场,既要效率也要公平,既要‘补供方’也要‘补需方’,其实很多方面是不可能并存的。”

“看病难”要从社区破题

对于新医改方案,老百姓不只是“看不懂”,还有更多的“不信任”。《北京议事厅》联合搜狐网做的调查中,有63.75%的人认为《意见稿》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毫无疑问,新医改要从当前十分严峻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手,遗憾的是,这些焦点问题在《意见稿》中没有针对性的回应。以前不同版本的医改方案中,都提到过发展社区医疗,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此次《意见稿》也提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可是为什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门庭冷落呢?

卫生部专家委员孙东东在北京市范围内做过调查:“说句良心话,看病难不难?难!难在三甲医院。北京很多城区的二级医院,上午十点以后就没什么人了,更不要说社区医院了。病人都往三甲医院跑,看病能不难吗?”

老百姓舍近求远,越过社区医院,跑到三甲医院去,不是他们兜里钱多专挑贵的地方去,而是三甲医院有好医生、好设备、好技术。优质医疗资源没有留在社区,《意见稿》也没有提出可行的方案,光靠一个口号就想实现“小病不出社区”的分流作用怎么可能呢。老百姓习惯了看病最大化,先往“大庙”跑,“大庙的和尚会念经。”

由于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原因,短时间内社区医院很难完善起来。孙东东教授曾经提出一个方案,就是“三甲医院‘带’社区”,让三甲医院的医生“沉”下去,实行三甲医院和二级医院相互转诊。比如,患者在北医三院做了手术,做完手术后可以到中关村医院休养,然后再回社区医院定期检查,让三甲医院的医生定期查访。这样就能把病人留在社区了。

看病贵“病”不在医院

“看病难,难在三甲医院,看病贵,贵在买药,医生的劳动并不贵。一个药品从出厂到病人手里,往往要涨十几倍。这个利润多被中间商拿走了,如果医疗体制改革把焦点放在如何压低医院的成本上,让医院赔钱运行是不可行的。”刘国恩说。

此外,医院的公益性需要承担许多义务,比如在救灾的时候,医院必须毫无保留地救治患者,但如果政府拨款不能如实到账,医院就要承担这笔费用。而且,现在几乎每个医院都会有一些拖欠费用的患者,恶意欠费行为也时有发生,尤其是急诊。这些开销都要由医院来背负。如果新方案在补偿医院方面仅仅盯着药品,试图通过药事费等“结构调整”来弥补医药分开的话,百姓可能就成了医院补偿的提供者。

目前,我国药品80%是由医院卖出去的,因此,医疗体制中的种种矛盾都集中爆发在医院中,但它不是最关键的,它是医疗产业链中下游的表现形式,如果不改上游体制,只谈医药分家,会把现在的医疗服务体制彻底毁掉。刘国恩认为,医院的管理,医疗设备包括釆购运行是市场经济,提供服务又要求按计划经济,这是违反价值规律的。

因此,解决“看病贵”难题不能从压低医院成本下手,要从体制上寻求突破。孙东东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从产权制度解决医疗管理体制问题”,他主张“保小放大”,政府主导一些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机构,高端医院要进入市场,把协和、北大、人民这样的大医院放出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肯定会比现在还要好。

医保是重中之重

《北京议事厅》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在“您对医改方案哪部分比较满意(可多选)”的问卷中,23%的人选择了“加快建设医疗保险全覆盖”,这在五个选项中比例是比较高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听也认为,在《意见稿》的“四梁八柱”中,最能看懂、最具体的亮点是“医疗保障体系”一项。《意见稿》的具体表述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是一次支付的费用很高,有了医疗保险就可以分摊这笔费用,至少能够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的提高,看病吃药的大部分费用由医保机构来付,看病就不再贵了。顾昕称,全民医保是非常重要的,是改革的突破口。

医改涉及多方利益,医院作为直接的参与主体,也不能在改革中被压制。而且随着医疗服务的技术成本越来越高、看病越来越贵是一个必然趋势。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不能从价格控制上着手。要扩大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去医院看病,既不需要强行降价让医院赔本,又让患者出得起钱,这是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刘国恩教授表示,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要把压力全都放在医疗服务机构上,让民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由第三方,也就是医保机构来支付,才是破解“看病贵”的良方。有了全民医保,也不会出现拖欠医院费用的问题,医患矛盾少了,医生更能全身心地为患者服务。

(本栏目与北京电视台第5频道《北京议事厅》联办。《北京议事厅》每周六,日19:53-20:13播出,每期20分钟。首播一次,重播一次。)

推荐访问:医改 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