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教你”不应成为安全防范的社会常态等

“某某教你”不应成为安全防范的社会常态

常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看到某某专家教你如何识别假冒伪劣烟酒、奶粉;某某专家教你去识别有毒的蔬菜、注水的牛肉、猪肉……

往年3.15前后,这些节目尤其常见,而这些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害人应急措施,并不能作为安全防范的社会常态,不能取代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应负的职责,更不能作为安全防范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对广大消费者来说,那些技巧往往也是可望不可及的。譬如说,去年高考期间,假“2B铅笔”肆虐,有关专家立即站出来,指手划脚地“教你几招”识别假2B铅笔:什么笔芯规则地在圆中间,直径应为2.4毫米云云。难道让学生和家长买支铅笔还要带上“家伙”去量吗?再说,许多“教你”的招数,没有火眼金睛,没有专门的设备和检测手段,是很难掌握的。“苏丹红”、“孔雀绿”、“芝麻黑”之类,就是“天天教你”,老百姓也有学不会的,识别不出来的。

如果是真正对百姓负责,职能部门就应该把这些“教你”的招数拿出来,落实到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的重要议事和办事日程上。诸如,利用先进的设备仪器,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假冒伪劣的商品及时查处和“剿杀”。否则,一旦问题发生后再去“教你”,于事无补,只会害人。

那些把“某某教你”作为“权威性发布”和“领导重视”的工作手段,通过媒体发布出去,看上去“领导高度重视”,“有关专家教你了”,但实际上是有关部门一种工作不作为的表现。

(安 徽左崇年)

发展社区医疗

需要医生“下沉”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这对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人民健康,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要发展社区医疗,需要医生“下沉”。

目前,大医院拥有各种优势,形成了“盆地效应”,导致医生大量流向大医院。尽管从1998年开始,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开始进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改革,但是由于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居民对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没有信心, 社区卫生站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制度建设不完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生“沉”不到社区,这里既涉及到医生本身的人事、待遇、福利等诸多问题,同时也要求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和补偿机制,提高医生“下沉”到社区的积极性,引导医生主动向社区流动。

(河北 方虹)

地下出租房是不该存在的

“死角”

2月12日早晨,福建省厦门市莲花二村和光里35号的地下储藏间发生火灾,一名10岁男孩不幸丧生。周围居民反映说,地下储藏间本不该让人居住,但许多居民都将地下储藏间稍加改造后出租给外来人员。由于排烟通道不畅,极易发生火灾。

这里暴露了一个问题——地下出租房已成为一个长期无人管理的“死角”。

按说,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规章制度日益完善,职能部门的职责越来越明确,对地下储藏间出租的管理不应该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但事实证明,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疏漏。所以,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明确主管部门并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将其行之成效地管起来。特别是对依然想办法出租地下储藏间的居民要具体分析,既要帮助有生活困难的家庭解决生计问题,也要严格查办生计无忧的顶风试法者。只有这样,“10岁男孩命丧地下储藏间”之类的悲剧才可避免。

(福建 晓 新)

“小巷总理”自我曝光

值得推广

据《萧山日报》报道,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某社区居委会近日在一份社区小报的头版显眼位置“曝光”了自己工作中的“不是”,在居民中引起很大反响。所谓的“不是”,主要是指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居委会工作尚不到位的地方,如“小区安全感”不满意率为25.6%,主要表现在“道路车辆太多,车速太快,乱停车、小区外来车辆进出太多”等等;“小区服务工作”不满意率为20.9%,表现在“防盗门坏了不及时修、单元楼道照明灯不亮”等,其中有数据、有举例。据了解,这些内容均来自居委会对社区的民意调查。对于这些“不是”,社区已会同小区物业公司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议定了逐一解决的办法,如与门业公司维修部门联系,及时上门为居民修理防盗门;对单元楼道的照明灯进行一次大检查,发现有问题的及时更换灯泡等。对于小区内外来车辆多、车速太快、乱停车等现象,社区干部与小区物业公司正在调研,想通过实行一些措施,尽量缓解这些现象。

笔者认为,一个社区居委会敢这样做,说明了他们为民办事的决心很大。他们敢于把不足公布于众,说明他们要自找压力,尽快改进不足。这样的做法值得在社区工作中推广。(浙江 李乍虹)

推荐访问:教你 常态 不应 安全防范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