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活动的热忱,具有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成与时间安排灵活、考试评估更为全面,是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国内很多学者的认知方向与深度存在差异,故而所做的定义有别,结合刘建坤、王桂欣等的研究结果,可以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做出如下定义:将体育练习者自觉整合设为基础,将学校运动场馆设为支撑,紧扣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为支撑,把校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整合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育俱乐部确立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此时学生持有“三自主”,对应的是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训练时间。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鼓励并支持学生设定目标,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力争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典型特征是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热忱,并循序渐进增强体育运动技能水平。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既往有调查发现,现阶段国内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大体上可以被细化为三种类型,即课外、课内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见图1)。

结合调研结果,我们发现现阶段国内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让人欣慰的成绩,比如90%以上的大学生支持并参与了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教学场地与很多器械均有很大改善等,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学生选项受到一定限制

国内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以一些热门的体育项目为主,常见的有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主要集中在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上,比如,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学生的可选择性较少,且校方在各项目选择人数上作出明确限制,部分学生很可能被调整至自己不爱好的运动项目中。并且大多数高校的场馆、器械等均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男生对其满意度不足40.0%,女性滿意度低于50.0%,在这样的情景下,多数学生只能在有限的项目中做出选择,而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课。现阶段,网络技术普及应用,高校基本上进行的都是网上选择,而因为系统自身的约束,很可能导致一些项目指标难以均等配置。

(二)专业体育教师配置不足

高校体育师资结构在配置方面缺乏合理性,一些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另一大不足。目前,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用的是开发互动式教学形式,这对体育教师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多数体育教师对羽毛球、乒乓球和武术、体操等传统体育项目技术能较娴熟掌握,但是不能游刃有余的胜任跆拳道、拳击以及女子防身术等项目。对攀岩、高尔夫、越野等时尚项目了解得更是微乎其微。专业体育教师配置不足,这是阻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持续推进的主要“绊脚石”之一。

(三)体育教学理论不充分

既往有调查资料记载,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教师通常是要求学生进行健身活动,很少传授与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是在体育理论知识吸收方面却严重“营养不良”,此时学生进行的体育项目训练有明显的盲目性,无法对自身训练效果进行有效评估,长此以往,很可能造成学生丧失参与体育项目训练的积极性。

(四)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

单一化显著是国内许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共性特征,健身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尚未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很多学生虽然主动提交参与教学过程的申请,但大部分难以全面贯彻落实。教师虽然参与了学生体育俱乐部健身项目训练过程,但是难以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另外,针对学生体育项目训练效果的考评尚不统一,高校俱乐部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教学方法与经验的共享率整体偏低。

三、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的措施

(一)立足于教育要求,全面教育

高校体育俱乐部为实现健稳、有效发展的目标,就应积极优化现存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不应单纯的局限在简易化的体育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应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锻炼,增强他们的的意志力,协助学生确立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思想理念。而以上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其对教师拟定的教学方案提出较严格要求,教师在进行基础型体育项目过程中,还应将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合其中。

(二)完善体育俱乐部的基础设施

这是为学生营造良好锻炼场所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均设立了体育部,体育部部长应调查分析本校体育场的设置现状,拟定一份内容相对完整的分析报告,指明本校现阶段缺失的体育场所,并重点阐述其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继而向校方提出资金申请。

高校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补充学生急需、现阶段缺乏的体育器材,与此同时针对场馆现存的体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加大对自有资源的开发力度。高校应积极做好如下两点事宜:①科学规划现存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并实施统一管理措施,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落实场馆内体育设施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校内体育资源合理、有序、规范被使用。比如,校内排球场与羽毛球场地可以实现共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场地标线,进而为排球与羽毛球俱乐部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②加强校际之间及学校与社区场馆设施资源的共享,进而保证体育资源能更加高效、快捷的使用。

(三)优化师资结构

在各项活动中,“人”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的开展及运行组要教师参与其中,专业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因如此,高校应加强对本校体育部师资结构的完善力度,招聘专业教师去开展体育教育。高校应从始至终秉公处理,严格遵照公平公正原则选用人才,引导应聘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针对合格的教师进行试用,最后再纳入教师体系中,高校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开展教学俱乐部教学的普通高校可以构建高级人信息库、紧缺人才信息库、后备人才信息库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和社会人才市场联网,将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发送至人才市场。主动迎合市场竞争态势,因势利导,加强政策,在严标准、质控的基础上,广纳人才。合理应用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劳务市场需求紧缺、政府机关改革的大好时机,主动实施各种有效办法,面向全国聘用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专业人才,去担任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专职或兼职教师。

(四)完善体育俱乐部管理与运营机制

管理与运营机制是关系高校体育俱乐部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体育俱乐部在运营前期一定要拟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以规章体制约束每各成员的行为习惯,推行相应的奖惩措施,构建管理团队,设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专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定期组织俱乐部会议,探讨不同时段的教育与工作计划,重视学生骨干的意见与建议,将其自觉性与民主性充分发挥出来。高校体育俱乐部也需建设完善化的运营机制,可以制定并执行会员缴纳会费制,会员定期缴纳会费,以确保俱乐部教学与相关活动运行过程中有较稳定的资金支撑。俱乐部还可以和商家建设合作关系,采用组织比赛活动的形式,获得资金赞助。

针对体育俱乐部管理措施的制定,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①加强学校的宏观管理: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关系到多个方面,若仅依靠高校体育部去管理,是无法有效应对多种问题与矛盾的,急需高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高校应拟定《大学生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条例》[5],明确指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方针,增强校方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宏观管理力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均应积极参与到體育教学俱乐部管理进程中,构建齐抓共管的局面。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在运转过程中,主要由校方推行,在俱乐部后续发展过程中,应将管理工作逐渐移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俱乐部运行过程中的各项事宜进行全面性管理,这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能对俱乐部发展成专项特色较鲜明的实体单位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管理方面上也能打造出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大格局,践行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主运作、自负责任的发展路线。

(五)建设并完善监督系统

监督系统的职责是监督俱乐部各项活动的执行状态,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其主要内容有:①监督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有法不依、政令不一的情况;②监督体育教学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高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是否认真执行上级文件(包括文件转发和审批处理等工作);③监督高校教务处或秘书处针对阶段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目标执行状况是否符合相关标准;④监督高校体育教师在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⑤监督搞笑在体育教学俱乐部相关规章体制建设方面是都与俱乐部发展要求相匹配;⑥监督普通高校在场馆、器材方面是否符合相关标准;⑦监督搞笑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是否合理、科学。

四、结语

现阶段,国内开展体育俱乐部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北沿海与南方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体现出“半环状”分布格局,这提示体育俱乐部教学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特征。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行路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其高度重视,全力为其建设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正常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1] 万磊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63-64.

[2] 陈贞,吕冬伟.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128-129.

[3] 李洁.美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特点及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6):129-130.

[4] 孟繁威.应用型本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东蚕业,2018,52(05):56+58.

[5] 王健.“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3):69-71.

作者简介:黄孟(1980.01- ),男,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推荐访问:俱乐部 教学模式 现状 高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