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7篇

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7篇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了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全选。一般来说,价值的大小总是按照满足人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7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7篇

篇一: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了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全选。一般来说,价值的大小总是按照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而确定。总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环境种类来看,政策环境有物质性环境,也有精神性环境。德瑞被一些学者称为“问题界定之父”。本特利是集团分析模型的创始人。政策决策是连接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的特征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理性经济人假设政治舞台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市场。参与型政治文化主导下的公众形成了鼓励自己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决策的态度,认为努力去做就能影响政治事务。从范围来看,政策环境因素存在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类型。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强控制主要包括三个种类:在经济上形成了公有制称为社会唯一利益源泉的局面、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禁止其他利益源泉的存在、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最大限度的消除人们偏离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的可能性。所谓的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下列说法,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正确的是全选。大众传媒包括全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政策的特征包括权威性强制性。西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饿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导致冲突的原因包括组织内因需要实行联合决策而冲突个人对实际认识上的差别会产生冲突组织承运的目标不同会产生冲突。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阶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结。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包括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包括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全选。邓恩将成本-收益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全选。当前,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包括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策科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加强了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美国学者威廉.N.邓恩将公共政策分析乘坐“问题分析之学”。政策方案评估包括全选。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领域在我国兴起。思想库包括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利益驱动是影响政策目标群态度去向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政策环境,原因主要包括全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流行浪潮在美国流行起来。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我国的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集权型政治文化。强制性工具包括政府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各种利益要求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全选。多角度分析是一种系统运用个人、组织和技术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方法。全面推广是政策执行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政策执行绩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执行情况。政策方案规划的步骤和环节包括全选。

  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通常依据全选,来确定具体的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如果公共政策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政策将趋向于失败。政策问题构建的实质内涵包括全选。2013年《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中指出,南非公共教育指出占GDP的比重达到。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策划的初步方法》艺术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全选。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包括全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颇大的“执行运动”。集团决策模型的要素包括全选。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全选。新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全选。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政策方案规划是分析政策方案的系统思考过程,这种研究途径下所构建的理论为选择理论。政策方案应该包括全选。在我国,司法权力机关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策对象不服从政策的原因,包括全选。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行性的过程,这种研究途径下所构建的理论为学习理论。台湾学者丘昌泰认为,政策方案规划研究的途径包括全选。威廉.N.邓恩将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分为六类,分别是效果、效率、充足性、回应性、适应性。政府利益有三种变现形式,主要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部门、机构自身利益。拉斯韦尔被公认为公共政策学的创始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括全选。公共政策前后对比分析的评估方法包括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有-无”对比分析。政策执行总和模型认为,影响政策执行各个阶段的因素可以分为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变量。根据阿尔蒙德的分析,政治文化主要有地区型、依附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公共政策具有改善和重塑环境的反作用政策环境九鼎和制约公共政策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辩证统一,二者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在政策终止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止最为困难。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决策者可以采取的尽可能消除政策终止所面临障碍的策略包括全选。公共政策在美国产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当时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公共利益具有下列重要作用全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必须履行特定的职能,处理时长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弥补“市场失灵”。政策的超前性,不起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障。庇古是公认的“福利经济学之父”。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列宁曾明确指出“我国的队内和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他还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同事也要关心群众的个人利益。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政策评估准备工作包括确立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落实评估资源。美国政治学家威廉.N.邓恩认为,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能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分析中事关成败的大事。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他能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深圳率先充分利用邮电通信网、有线电视网、无线数据网,构筑起全是政府部门同意的公共通信网络平台。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

  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世界50年代。政策对象接受某项政策的原因,包括全选。文化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能够对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依附型政治文化主导下的公众对政治系统的影响有所认识,但对政治参与持被动态度。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全选。公共行政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其有二层含义:一是集体性,二是规则性。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主要包括全选。图尔敏论证结构的要素包括全选。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评估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主要包括公平性标准回应性标准社会发展标准。经济社会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的总和。头脑风暴法需遵循的原则包括全选。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到目前为止,市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自愿性工具。公共政策学科最早在美国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主要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由集约转向粗放。利益偏差导致的决策错误,主要表现情况包括全选。政治学研究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传统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全选。集团决策模型是由杜鲁门提出的。制定政策执行计划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原则统筹原则弹性原则。公共政策学者史塔林概括了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多种来源。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演进,美国学者埃根.古巴和伊芳娜划分了四个阶段。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将政策问题划分为全选四中类型。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的位置。混合性工具主要包括全选。政治目标要求包括具体明确有效协调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终止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结束,也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开始。政党的主张转变为公共政策是靠选举实现的。在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限制条件的严格程度同事约束下,可以采取的决策类型主要包括全选。威廉.邓恩将社会问题分为结构优良性问题、结构是中性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按照问题对人的影响,社会问题可以分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人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以及影响人类经济利益和机会公平方面的问题等。《政策科学:分为与方法的最新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我国的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集权型政治文化。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的群体或者个体包括与政府主管偏好一直或者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威廉.N.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中,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全选。作为公共政策直接客体的社会问题,其基本内涵应该主要包括全选几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以来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麦克唐奈和艾莫尔两位学者根据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全选。政策执行的特征包括全选。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共同利益是利益集团的必要基础。

  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总称为国情状况。

  在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既要...,同时又必须尊重......T

  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做守门人和议程构建者。T

  马克思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了不同阶级的共同利益,以及阶级利益的冲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分析法的开端。T

  福利是指任何一种基于稀缺资源的人类需要的满族程度。T

  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不做的事情就不是。F

  政策理论、政策理想和意识形态属于政策价值观的政治层面因素。T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主要是为了解释利益关系的社会属性和本质......

  T

  在我国,公民参与包括公民公决。F

  英国哲学家图尔敏注重于论证结构与论证模型的研究,对于邓恩的“政策论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T

  政策执行总和模型将政策执行分为五个阶段,即.........。

  T

  公民个人由于其个人能力限制,不应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F

  信息沟通包括信息的上行、下行、平行三个方面的运动。T

  没有取得政权的政党也能成为直接的政策制定者。F

  立法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F

  规范性伦理学有两种基本学说,即目的论学说和义务论学说。T

  官僚组织在结构和运作上的两项特性,会影响政策执行的成败,一是标准作业程序,二是执行权责分化。T

  定量分析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运筹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系统模拟方法。T

  得利翁和卡梅伦指出在政策终止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T

  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T

  公共行政理论作为一个学派或思潮的兴起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事情。T

  政治观和分析观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观点都有合理之处。T

  尽管政府政策行为和过程中所体现的利益是客观的,但在现实中,利益问题却是“最受忽视和掩盖的一个领域”。T

  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应该是.....T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把政策过程看做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博弈过程。T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取决于民众的需求。F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T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T

  改革开放的所有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产生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T

  在福利经济学中,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T

  政府的自利性倾向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自我膨胀倾向,政府行动迟缓,赶不上社会对制度的需求。T

  政策方案规划的构成中有二个基本要素,意识目标,而是方案,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

  优化方案是关键。T

  政策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是具体的政策价值观念,主要有政治层面的因素和心理层面的因素构成。T

  在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T

  完善的政策制定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T

  着名经济学家庇古分别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会经济社会福利的标准...T

  公共行政理论对政策分析最大的启示在于对公务人员的价值动机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分析。T

  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事物所涉及的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恻然

  能够获得事实。T

  从狭义而言,政策主体能力更侧重于官方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T

  传统习俗文化是指根植于特定地区的习惯、传统、入家庭文化、生育文化、节日文化、道德文化等,会影响政策

  过程和政策力度。T

  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的起源时,往往借助于博弈论和交易成本概念及外部性概念。T

  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是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

  因,任何社会变革归根结底都是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物质

  文化的利益需要。T

  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T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而人们的选择行为是以价值判断或价值观为基础的。

  T政策对象是直接的大范围内的政策利益得失者。T立法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F在团体主义者看来,政府管理的主要工具——公共政策——是各个利益团体相互斗争和博弈的产物。T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构成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时刻影响着执行的整个过程,而外部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客体之一,公共政策执行会对外部环境造成反作用。T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T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副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T公共政策只有正导向功能,没有负导向功能。F面对日益复杂的政策环境与多元的利益诉求,相对理性、客观和科学的政策分析有利于政府维持正常的运行和统治秩序,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T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T政治博弈的参与者对理性的政策分析接受与认同,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选择并支持公共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自觉抵制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与政策。T公共政策是政治博弈与理性分析相互作用的过程。T在我国,公共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成为我们判断某项公共政策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T计划经济时代,计划分配和政府供给称为社会成员获取利益的唯一途径,这导致政府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拥有了绝对权威。T最贴近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政策一定是最符合中位数选民偏好的政策。T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论证中最主要的任务。T企业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本质及界限的确定、团队生产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T政府是统治阶级形式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T法国数学家康多塞提出投票悖论,是一种数学上的无限循环的多数选择,发现在投票的机制中,多数统一规则无法取得一个一致稳定的结果。T“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经济福利”,社会福利不仅包括人们从无知产品消费中获得的满族,还包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状况,而社会经济福利则是指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那一部分。T在我国,社会的一切重大变化都是以当的政策的变化为开端。T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在政策结果的好坏,因此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效能的提升。T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必然受到“经济人”动机影响,从而导致公共管理行为偏离公共利益的方向。T类别分析有二种基本程序:逻辑划分和逻辑分类。T收入的再分配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一直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收入的再分配将促进收入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资源的有效配置则意味着效率。T在萨拉蒙看来,公共管理改革中新的政策工具的引进和原有政策工具的改进才是这场政府革新的核心内容。T政府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团体间争取影响政策的过程。T公共政策有可能追求的是全体国民的利益,因此,存在超阶级的公共政策。F

  

  

篇二: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主体——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公共政策主体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决策权选择的权利,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5、集权制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6、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分权制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机制。7、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行动理论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9、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者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10、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它包括两类内容:第一,把政策决定看成一种假设,因果理论一张“指导人们从以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第二,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主要涉及到政策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实现政策输出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政策输出导致所希望的结果产生的能力。1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管理理论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有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12、交易理论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交易理论1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系统理论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14、演化理论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演化理论案的过程中,都存在者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和冲突。15、政策协调政策协调——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最基本的是解决利益冲突。政策协调16、追踪决策——指当原有决策的实施表明将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追踪决策——追踪决策——对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17、公共关系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公共关系评价—公共关系评价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8、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关系作出评价。二、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B)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制定的政策。A企业B政府C个人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是其权威性。侧重点。A倾斜性A奖励性B合法性C伊斯顿B惩罚性C系统性D史密斯D社会公众C温和性D规制性D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A),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A)最早提出来的。A拉斯维尔A政府主体A伙伴手段。B西蒙5、(A)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B非盈利组织B对立者A利益C非政府组织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A)。C被统治者B关系C制度D被管理者D权力A个人负责制D集权制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A)两种形式。B个人不负责制A外脑B助手C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C秘书D领导者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A)。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为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A)权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门的分化。A行政B社会团体C利益群体D压力集团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A)。A目标A拟定B方案B研究C手段C调查D结果D审查C执行活动C反馈D一致D互动D起始状态D克朗D互动模型D信息活动

  11、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A)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A)和抉择活动。A设计活动(D)A协调A理解效。A争论B补充B选择B反馈活动B开放C排斥C共识

  13、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D选择14、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A)。15、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他的(A)。

  16、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A)时的失A正常状态A史密斯A浴盆模型A四(A)。A利益技术可行性A问题A效果A有限理性B三A内化B价值B特殊状态C终结状态B拉斯维尔B对策模型C二C西蒙C系统模型D五C反应D响应17、(A)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19、人们把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失败的曲线成为(A)。

  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B)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21、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B深入C事实

  22、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A)判断。D可行性资源可行性

  23、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原则。政治可行性B结论B结果B理性经济可行性D目标D方案D情感

  25、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所做的分析。C方案C结论C理智

  2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所做的判断。27、在任何决策过程中,(B)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三、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制定的行为准则。A行为A选择B观念B综合C条件C分配D文化C调控功能C司法机关D分配功能D落实

  四、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具有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等基本特征。2、简述公共政策的的主要功能。简述公共政策的的主要功能。简述公共政策的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D(执)政党4、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C社会公众D政党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包括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和行为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等。6、简述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简述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简述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入市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7、简述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简述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简述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公共政策主体本身提升自己的公共政策能力。第二,借助外部因素改善和优化D政党政策的外部环境。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第一,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取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第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第三,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D可操作性原则9、简述公共政策体制的类型?、简述公共政策体制的类型?一,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D心理效应D环境因素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二,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决策体制。集体决策模式有历史上的寡头政治和当代的各种委员会两种具体形式。三,历史上出现过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原始民主制、神权制、君权制等。B僵化型B动态性B信息C滞后型C交叉性D建议B内部评价和外部平均D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D象征性效果D有效D折扣性E结构型10、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第二,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D突发性第三,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11、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第一,方案执行的必要说吗。第二,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第三,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第四,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第五,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12、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1、效益标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5、评估中运用的技术。13、简述史密斯模型简述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史密斯模型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因素。D经济增长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A规制功能A立法机关A核心主体B导向功能B行政机关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B准公共政策主体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7、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ABCD)。A政治控制A决断B社会稳定B智囊C信息C集中资源D监控C新闻媒体

  8、公共政策体系是由(ABCD)等组成的。9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BC)等组成的。A人民大众B社会团体10、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有(ABCD)。A界定政策问题C设计政策问题A目标具体明确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A多方案原则A交换A回溯分析B确定政策问题D选择政策问题B目标有效协调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C多要素原则D妥协C双重优化C目标群体

  11、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12拟定公共政策方案的原则有(ABC)。B排斥性原则B说服C强制13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有(ABC)。14、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ABCD)。B非零起点15、史密斯认为,(ABCD)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A理想化的政策(ABCDE)。A抵触型A多样性A规范17、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ABCD)。18、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ABCD)。C分析19、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分为(ABC)。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20、公共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A直接效果产生。A参与B附带效果A客观B支持C潜在效果C全面D反对21、(AC)的评价标准总是在各类人员协商、平衡利益关系的过程中B适度CX阻挠22、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有(BC)。B执行机构

  16、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可分为

  14、举例说明浴盆模型。举例说明浴盆模型。举例说明浴盆模型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第二阶段,偶然失效。第三阶段,耗损失效。政策失效率的变化成浴盆状。我国持续20年的特区建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1979年7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同时被国务院确定为经济特区,因为有不同意见、封建守旧思想等因素,特区建设面临着重重障碍,而特区建设们不畏艰难,到了1984年,四个特区城市中发展最快的深圳特区已经初具规模。世纪90年代的特区建设20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沿海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但是,1998年以来以深圳为首的特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15、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政策执行问题有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等。16、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人们把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层次:服从、认同和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他们也会被动的执行政策。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内化是接受政策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17、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第一,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第二,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第三,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第四,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第五,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很多的过程。18简述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简述政策环境因素及其基本特征。政策环境因素有: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生态因素、心理因素。发性。五、论述题1,、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第一,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和量以及分配情况。第二,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第三,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例。第四,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第五,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平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第六,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第七,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第八,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和突

  2、试论述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试论述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国家的公共政策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权力结构中运行的。政府、政党是主要的公共政策主体,它们及其他一些政治组织在公共决策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者不同作用。一,政府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一)西方国家的政府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提案由政府通过“委任立法”,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权力。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二)中国政府:我国政府具有实际权力大和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的特点。1、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它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现状事务。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二,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一)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它一方面保证政府的议案能在国会中顺利通过,另一方面使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三,其他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一)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3、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4、以影响政府的政策。(二)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基层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篇三: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王蓉

  一、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公共政策的涵义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X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

  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四点:(1)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一种政治措施或政治工具;(2)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规X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规X或行为准则;(3)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所有公共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因此,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如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二)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是指规X与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总政策:是指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也常常被人们称为"战略决策"。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的,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具体政策:一般是指中下层公共管理部门在特定时期、特定X围,为解决特定问题所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三)公共政策的功能1.指导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2.协调功能: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调节、调适功能。3.控制功能: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

  WORD.

  与控制。4.分配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能从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通常有以下几类:(1)与政府的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2)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3)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公众。

  5.推动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1.信息完备原则一般而言,政策的科学性是与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成正比的。充分、及时而准确地占有信息,这是政策规划活动成功的根本保证。2.系统协调原则(整体性原则)3.科学预测原则4.现实可行原则5.##参与原则6.稳定可调原则(二)公共政策制定的步骤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决策系统对已经面临的公共政策问题采取行动、作出政策反应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程序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所觉察、认同、感受,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X、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的属于政府管辖X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一般应具备下列要素:1)政策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2)这个社会问题已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觉察、认知或关心到,即影响面大,问题严重;3)它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X和利益发生冲突,引起人们的不满,并透过团体的活动,强烈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4)政府有关部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有必要解决,也在自己的职权X围内,准备采取行动加以解决。2.政策议程的建立所谓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这是

  WORD.

  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公共政策议程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类:(1)公众议程。它是指公众在某一时期对某一社会公共问题给予评论,并认

  为应当通过政府的政策予以解决的过程。在政策过程中,公众议程属于问题察觉阶段。(2)正式议程。正式议程是决策者和分析人员对政策问题的界定或陈述阶段,

  其主要目的是确认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事实。正式议程所要回答的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做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政策问题的提出过程是:某一社会问题引起关注,进入公众议程,然后再进入正式议程,最后形成公共政策问题。但政策议程并非都经过公众议程进而进入正式议程。

  政策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主要途径:(1)政治领导人(2)研究人员、专家学者(3)行政人员(4)政治组织(##党派)(5)代议制(人大与政协)(6)利益集团(7)大众传播媒介(8)群众抗议活动(9)危机或突发事件3.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即方案设计阶段。

  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1)大胆构想阶段(轮廓勾画)。抓住公共政策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大胆构想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勾画政策方案的轮廓,保证政策备选方案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轮廓设想需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像力。①头脑风暴法

  WORD.

  ②特菲尔法(2)精心设计阶段(细节设计)。对政策设计方案进行细部设计,进一步加工、充实、丰富,使之具体化,这就是"小心求证"。

  细节设计需要的则是冷静的头脑和##的精神,就方案的各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论证、反复的计算和细致的推敲。

  政策方案进行细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政策方案的细部设计要视政策层次而定。②制定政策方案时,既要有主体方案,又要有配套方案;既要有整体方案,又要有分类方案。③政策转换要迂回前进,要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于决策者的学识、精力、时间有限以及事务繁杂等原因,他们更多地参与评价方案和选择方案。而方案设计这一工作,通常是由专家学者、尤其是咨询机构辅佐完成。

  4.政策效果的预测政策方案总是面向未来的,方案后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期之后才能出现。为

  了正确地评估方案,必须对方案的后果进行科学预测,这是方案规划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策效果的类型:(1)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

  公共政策实施后达到政府和社会组织所希望的目标,就是正面效果;如果所产生的效果是政府或社会不希望出现的,就是负面效果。(2)主要效果与从属效果

  主要效果是公共政策实施后实现了所确定的预期目标。从属效果就是政策的效果、影响超出预期目标的X围。(3)显性效果与潜在效果

  显性效果就是当前易于发现或可用社会指标来衡量的效果。潜在效果是由于政策的持久影响力而产生的在某种甚至在政策终止后都难以觉察、评价,而在未来逐渐明朗的效果。

  5.政策方案的抉择在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后果预测之后,要对各方案进行评选,以抉择出或综合

  出一个最佳方案或满意方案。这是政策制定的关键阶段。公共政策的抉择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

  WORD.

  (1)政策方案抉择的基本依据①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这是方案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③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④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⑤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决策信息的不完备,方案的不周全以及选优标准的多样性与相对性等,要达到最优目标是困难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比较适宜采用西蒙提出的满意标准,遵循"有限合理性"原则,选择一种在现实条件下比较可行的方案。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①政治可行性--政治上的可行性是指政策能够得到执政党、政府等的批准、赞成和支持。②经济可行性--指政策能够获得各种经济资源的充分支持,并能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配合。③行政可行性--指政策的制定实施能够得到各级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和行政程序的充分配合。④法律可行性--指政策中没有为法律所限制或禁止的内容。⑤技术可行性--指可以运用实际存在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去解决政策中的相关问题。⑥社会可行性--指方案在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

  6.政策方案的合法化政策方案的合法化是指政策方案选定之后,应按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

  论通过,并以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发布,以取得合法地位。政策方案合法化程序

  ①政府法制部门(法制局)审查②举行政策决策听证会。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决策,应当举行政策决策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紧急和##性高的决策除外。③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必须经过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一般性政策由主管政府领导人决定。④行政首长签署发布。

  WORD.

  三、公共政策的执行(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环节

  1.政策执行的准备工作(1)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分解政策目标,尽可能量化目标弄清可支配的资源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2)政策执行的组织落实确定执行机构组织调配人员-选人用人;物资准备-落实各种资源;(3)政策宣传与试点政策试点选择试点对象设计试验方案总结试验结果

  2.政策的全面实施(1)指挥活动指挥必须统一,不能政出多门,多头指挥。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2)沟通与协调活动。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意见交换和

  信息交流,通过沟通达到思想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协调是指行政领导通过引导、调停和说服的办法使行政组织、行政人员之间建立起互相协同、相互配合的关系。

  (3)监督活动。执行监督是指监督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X,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监督客体所进行的检查、控制和矫正。

  (4)控制活动。执行中的控制就是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随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的活动。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总结工作的内容:①对执行情况的检查。检查决策目标是否如期完成,完成的进度与效果如何,同原计划有无出入,有哪些成绩的创新,有哪些缺点和失误,等等。

  WORD.

  ②对执行情况的评定。依一定的项目要求和标准,对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的工作作出评判并给予奖惩。(二)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政策体制。政策体制中政策主体的权威、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信息将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2.政策本身。政策本身的正确性、权威性和规制力,直接影响政策执行及其效果。3.执行机构与人员。政策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是否胜任、尽心、使劲,对政策执行及其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4.目标群体(政策对象)。目标群体是指由于特定的政策规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或个体。目标群体的认同与顺从度。5.可用资源。政策执行机构在执行特定政策项目上所实际获取和使用的社会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将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6.环境因素。政策执行环境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在公共决策执行中,执行主体通过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国家

  与地方的各种法规、规章,来实现公共决策目标的方法。法律手段具有规X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观利益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等特点。

  经济手段亦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只能调节物质利益关系,而不能解决公共决策执行中的所有问题。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公共决策执行依靠本身拥有的执行权力和公共组织的权威,采用命令、指示、规章等方式,并依照公共组织的层级系统来完成决策目标的方式。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等特点。4.宣传与引导手段

  宣传与引导手段是指通过对政策的宣传以及行为的引导完成政策执行目标

  WORD.

  的方式。宣传与引导手段是建立在非强制的基础上的,它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人性

  化以及平等化。(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软拖硬抗,拒不顺从"--象征性执行。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能拖就拖,拖不了勉强应付"--观潮式政策执行。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2)政策本身的缺陷。(3)执行准备不充分。(4)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5)政策资源的不足。(6)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3.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逐步解决中央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3)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执行制度。(4)大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加强干部教育特别是政策法规教育,强化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全局观念,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5)加强监督,从严治政。A.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B.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

  WORD.

  

  

篇四: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第八章政策执行

  (助学金签字、禁放政策遇尴尬、成都治理乱涨价)❤知识点一: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含义(1)含义: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使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2)理论界定: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两大流派。①行动学派:查尔斯·奥·斯琼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②组织理论学派:J·佛瑞斯特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执行能力。(3)研究路径①自上而下:着眼于上层行政官员的行为。②自下而上:着眼于下层行政官员及其活动。③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地方经济状况、地方官员态度、当事人的行为。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所谓政策的对象时指政策作用和影响的人和事。(2)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方或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僵化教条、生搬硬套。切忌:①避重就轻;②完全背离政策本身的初衷,反向执行。(例:公车问题猛于虎)(3)执行的有序性:指政策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顺序的核心要求,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三步走”。)(4)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来的执行策略。(例:暂行规定20年)(5)执行的协调性: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其中任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政策执行的进程。它反映了政策执行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协调性。(例:执行者自己打起来)(6)执行的时限性:不仅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还指政策执行进程的及时完成。政策执行的时限性还要求政策执行不能急速地进行或过于缓慢的进行。三、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①首要功能: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按照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各种努力。②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例:中国环境污染与有法不依)(2)检验政策成效政策执行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结果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取得政策结果,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一项在实践中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得到人民拥护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称为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往往要依据先前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在分析先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和执行新的政策,这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北京五日限行)

  四、政策执行过程(1)政策宣传;(2)政策细化;(3)物质和组织准备;(4)组织协调;(5)选择政策试点;(6)政策推广;(7)政策监督❤知识点二: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1、政策资源(1)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2)人力资源: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但其利用是讲求效率的。(3)信息资源: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4)权威资源:权威乃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作用重大。其获取多来自法律的授权。我们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不论是经济方面的政策,还是社会方面的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需要经费资源提供资金,通过信息资源提供我们决策需要的信息,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权威资源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2、目标群体(1)政策方案对目标群体的规定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或政策对象。(2)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政策对象对政策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他们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又可分为三种状态:服从、认同和内化。A、政策认同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一过程的成功,社会成员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的方式就最好别激进变革。(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励的关键,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重视。(5)大局或整体的考虑虽然人是“经济人”,但也是“社会人”,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也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判断。(6)避免受到惩罚人有时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或遵从政策。(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B、政策抗拒的起因(1)合法性危机:被统治者视为“合法”的事物反被被统治者视为“非法”,民众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冲突导致合法性基础动摇。转型期:①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②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③政府许诺不兑现。总之,一旦出现合法性危机,“代言”政府权威的公共政策就会产生认同障碍。(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认同障碍就必然会出现。(4)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政策执行不利,偏离政策本意,导致政策对象心理抗拒。(例:钓鱼式执法)

  (5)政策自身存在缺陷:使政策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例:个人所得税、中考加分)(6)政策评估存在问题: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结果的评估,主要看有无政策有无不同。若评估存在问题,无疑会构成服从障碍。3、执行策略(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政策作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正确行动的依据和规则,本身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原则性。灵活性:指的是在原则允许限度内采取灵活的做法。在坚持政策设计的思想前提下,强调执行政策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因势制宜,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切合国情、地情和民情,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式因为有了原则性,执行者才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有了灵活性,执行者才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僵化和教条主义。(例:邓小平“一国两制”、大雪袭京城停课一天)(2)发挥制度优势德治是法治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执行者的高素质做保证。当前中国,首先强调程序合理,然后才是逐步完善实质合理。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有效制度安排是一项重要的执行策略。(3)执行手段多样化①行政手段: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②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利益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③法律手段: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④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在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时候需要重视目标群体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4)实施反馈控制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例:滑铁卢战役、楚人偷渡、摸着石头过河)(5)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了。(自行车缴费、京城停课一天)(6)“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阶梯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例:要求主妇挂小招牌)(7)“破窗理论”与环境建设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例:“破窗理论”与城市治理)(8)执行程序与效率①时效原则;②代理原则;③不停止执行原则;④紧急处置原则。4、执行队伍(1)执行人员素质要求①政治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②品德素质: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③知识素质:作为一名政策执行者,既要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勤奋努力态度。

  ④能力素质:如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⑤心理素质: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保持稳定的情绪,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⑥身体素质。(2)执行队伍的群体合作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做到最好,而是努力避免内耗更多。5、信息沟通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是指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人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群体目标之间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行的信息交换。正式沟通渠道:指按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来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又可分为下行和上行。最显著特点是权威、正式、约束力强,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沟通速度慢且较为刻板。非正式沟通渠道:指不受正式组织约束的组织成员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最明显的特征是灵活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多种类型需要,但无规可循、极易失真。(1)沟通媒介①直面沟通;②电话沟通;③会议沟通;④email沟通(书面)(2)沟通障碍①语言障碍;②观念障碍;③角色障碍;④时空和习俗障碍;⑤心理障碍(3)非正式信息的主要特点①危机状态下易于泛滥,如突发事件的出现,组织的撤销、合并、改组等;②某个人的地位和角色表现超群或变化突然时,传言和议论会骤然增加;③非正式群体在非正式信息传播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④传递速度极快,多胜于正式信息的传播;⑤在一定制度环境里,非正式信息比正式信息更可信;⑥多涉及社会焦点;⑦在传播中不断变化,记忆本身误差,传播者加重评价等。(4)非正式信息的基本功能①环节社会焦虑和心理矛盾;②满足社会好奇和个人躁动心理;③扩大利益相关者范围,提升问题利害程度;④整合零散信息,形成框架印象。(5)如何克服非正式信息的不良影响①建立预测和反馈机制;②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③提高正式信息的诚信度;④选择沟通媒介;⑤加强政策的透明度;⑥环节心理压力,避免矛盾激化。❤知识点三: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对执行最基本的要求。(2)注意政策整合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同时有别的政策会牵涉到同一问题,若彼此互相不一致,就会促成不同的执行行为。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政策繁多,彼此常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政策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政策整合问题,发挥好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3)克服法律迷信法律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法律绝对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要保持适度克制。对于法律的信仰不能被曲解为“法律迷信”,否则,法律就可能从社会的公器变为人民的桎梏,法治权威也会蒙受重创。(4)克服“积事”之弊“城市违章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单身汉积累脏衣服”这种行为惯性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5)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化”形式来提高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例:“只说好,不说差”、“看不懂的公示”、“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不对称的听证”、“杭州改革”(6)加强权力制衡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在政府内部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的有效方法。因为无论哪种政体,或是依法治国,都无法从根本上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例:“三段章”管住“一支笔”、“三权分立”(7)弥补执行真空有时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执行的真空(政策盲区)。政策的缺位对执行工作构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流浪乞讨”、“奥运会百米冠军”(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如果有人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考虑在立规者当初没有估计到的地方“打政策擦边球”,这首先表明是政策法规本身有缺陷或漏洞。重要的不是急着惩罚,而是赶快补充和修改政策法规。“钻空子”在客观上起到帮助立规者发现和完善政策法规的作用。

  第9章政策评估

  (“城市养狗限制”、“小排量轿车通行限制”、占地证的作用、“新交法”、城市黑车治理、个人所得税征收、海归优先购买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知识点一: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一、含义: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1)指标:是指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时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2)信息: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原料,评估的前期工作就是努力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的原始材料。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有:现场观察、实际调查、资料查阅、个案分析、实验研究等。(3)测定: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4)分析:是指根据测定的结果,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既涉及价值判断,又涉及事实判断。(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过程中的结论,设法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可针对政策本身、过程;目标、部门;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三、政策评估的功能(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一项政策在执行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非一目了然,表面的观察和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基本依据。

  政策走向有三种:延续、调整、终结。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必须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做到有理有据。(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确定政策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要建立科学的政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走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点二:政策评估的类型(1)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来看①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表现形式:领导者的公开视察和微服私访、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和公开呼吁、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相关建议。②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做的评估。这是政策评估的最主要形式。(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①内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由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可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②外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3)从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①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指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②后评估: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知识点三:政策评估要素(1)评估主体①决策者和执行者;②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③政策目标群体。(2)评估客体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评估应以有效性、时间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政策评估主要侧重于政策效果的分析,即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3)评估目标A政治方面:评估政策的执行是由影响分配状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B行政方面:评估某个政府机构能否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具有能力和能够获得利益、是否能克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C方案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对政策环境构成影响。(4)评估标准①事实标准:1、政策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②价值标准: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5)评估方法①前后对比法: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1、简单对比分析: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2、投射对比分析:将政策执行前的倾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代表若无该政策的实施此点会发生的情况,然后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实际效果。3、“有—无”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前、后的两个时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4、实验性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之前就将评估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然后比较这两组在政策执行后的情况,并对政策效果做出评估。②专家评估法: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各项有关政策的记录,进行实地考察,评定政策执行的效果,撰写评估报告。③目标群体评估法:由政策目标群体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规模和程度。④执行群体评估法: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影响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因为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内容、政策环境、政策对象和政策过程比较了解,并掌握相对充分的政策信息,因而在政策评估活动中式最有发言权的群体。❤知识点四:政策评估的步骤(1)计划与准备这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①建立评估机构;②挑选评估人员;③确定评估对象;④制定评估方案:描述对象、目的、标准、方法、目标;⑤落实评估条件:时空条件、工作进度安排、经费筹措与使用、设备准备与人员要求等。(2)组织与实施政策评估最为重要的环节。组织:①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②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③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实施: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②加工整理;③对政策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3)总结报告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撰写评估报告,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知识点五:政策评估的障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评估以政策目标为基础依据和必要前提。(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或者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进行衡量。(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资源混合使成本难以测定,政策重叠使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难以从总体变化中提炼出来。(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一个问题经常包含另一个问题,而其又可能是其他问题的一部分,问题之间关系交错。(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当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对其不利的影响时,来自政策主体的反对之声可能非常强烈。

  第10章政策终结

  ❤知识点一:政策终结的含义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以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或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情况:A已经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标B发现政策偏离了既定目标C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D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知识点二: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①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②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2)作用:①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政策资源都十分有限,执行一项本不该继续的政策,政府不仅付出实际成本,而且有机会成本。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制度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不终结失败的或失效的,就会给其他政策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破坏整个政策执行的大环境。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废止古董法规,提高政策效率,月球大使馆”)❤知识点三:政策终结的对象①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者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履行和责任承担,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放弃。②政策功能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提供的服务或管制,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③相关组织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和撤销。不论哪种形式的组织终结,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知识点四:政策终结的形式①废止即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终结手段。②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我国企业利改税政策、农村费改税政策、城市医保代替公费医疗”)③合并就是指旧的政策虽然被终止,但是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去。分为两种: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政策。④分解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⑤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重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的实现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知识点五:政策终结的障碍①心理方面的障碍来源: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②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特别在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的生存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骤然增大。③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去抵制政策的终结。④法律方面的障碍一项政策的终结、一个组织的撤销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这个操作过程时十分复杂的,且那些已经上升为法律的政策如果被推翻会使人们对立法的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⑤资源方面的障碍一是沉没成本:主要指业已投入到原有政策里的资源。二是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终结行为本身也许付出很高的代价,这不仅是费用方面的问题,也可能牵扯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知识点六:政策终结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能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但宣传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分,给受信者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宣传工作得不偿失。②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政策的终结往往伴随观念的变迁,原有政策的立论基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应注意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创新观念,改变认识。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队伍的规模,是决定政策终结成效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政策终结应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撑,而评估结果公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④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及时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使人们在市区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到一些新的期望,从而大大减少政策终结的争议和阻力,但却对实际操作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养路费改税问题”)⑤作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进退两难时,折中是唯一选择。政府面对现实压力,放弃较高的目标期望值,以条件退让的方式,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妥协并非是软弱,而是代表了一种民主的精神。但政府必当讲求原则。⑥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重庆市政府创新举措”)从源头上解决政府部门规制泛滥的良方。实际上是对“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治精神的一种生动彰显和具体阐释。有利于强化对政府行为在时效上的规则约束,提高行政效率。

  

  

篇五: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本质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与“政策”稍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的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发家之路,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两种作用形式。从作用效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策中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调控功能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而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我国工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就很能说明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我国从建国初期起实行八级工资制,一直沿用了30多年,这种工资政策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在分配中的作用,增加工资不是依据生产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而是视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后来,又搞所谓的“普调”,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目前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比较灵活,虽不能说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一些进步,基本上理顺了我国的工资关系,使这一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能够从政府公共政策中获利的社会公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政府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一类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一类是社会中成为大多数的社会公众;戴维·伊斯顿最旱提出了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命题。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制度的安排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分配功能山以下二个方而组成:分配对象,即谁将获得那些可以满足其需求的社会价值或利益;分配标准,即不同社会群体所获得的价值或利益的数量、比例;衡量尺度,即如何分配才能使最大多数人满意,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当前我国利益分化加剧、。公共需求上升的情况下,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产生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达到科学合理,从而在保证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促进各群体的和谐发展。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可以证明这一问题。(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①利益选择: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其分配利益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②利益整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③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能使部分人失去利益,甚至使一些人既获得利益又失去利益。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4)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5)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内含有:不涉及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仅仅是某些规范,未有结果;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用社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公共政策分析虽然与系统分析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在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分析与一般技术分析不同。而它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一)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来之于社会问题。在公共管理学中,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常常被称为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察觉到某个社会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因此,政策问题是从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已经进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二)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指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通常,在界定了政策问题之后,大致的政策目标也就基本形成了。但这时的目标还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三)政策方案政策方案是为解决某一政策问题而采取的途径、方法、措施的总称。在公共管理中,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一般需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方案分析是政策分析的基础。(四)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模型可分多种类型。其中有些模型可能是确定型也有可能是随机型。(五)政策资源政策资源是指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消耗的各类物质或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等,非物质资源如权力、地位、威信、名誉等。在政策分析中,有的分析要素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示,如人力、物力;有的不能用货币表示,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六)政策评价标准

  2

  在政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评价和执行后的评估,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就是政策评价标准。对政策的评价,与对其他客观事物的评价不一样。当然,不同的政策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应根据具体的政策内容来确定政策评价标准;同时,政策评价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七)政策效果政策效果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是用效益来表示,效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八)政策环境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九)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时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信息,其中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三、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一)问题的构建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的特质之一就是问题取向—“公共政策关心解决或改善的社会问题”。因为一旦找到问题的关键,政策的方案通常就很容易出来。事实上,先出现问题,再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构建也先于政策分析,所以,构建问题的方法要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优先考虑。人们解决问题的失败常常不在于过程和结局,而是输在起点上,即对公共问题的确认上。(二)问题制定一旦社会问题被列入了政策议程,就需要回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讲,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唯有事前进行过深思熟虑的规划与设计,得到一个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政策顺利实施。(三)执行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时政策周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成败,政策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和技术手段。(四)效果评估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政策效果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可分为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效果这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共政策评价也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而政策的终止则是决策者对政策经深思评价后终止错误或无效的一种行为。总的来说,公共政策分析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广为关注的活动,,研究其本质、特点和内容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把目光投入进去,为社会建设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3

  

  

篇六: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1、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2、政策的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3、物质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4、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扩展资料:本教材共分三篇——政策理论、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执行。第一篇主要介绍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的概念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作用、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等;

  1

  第二篇重点阐述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问题确认的步骤与方法、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的基本内容等;第三篇主要讲述政策执行的条件与局限、政策执行的方针与策略、政策评估的内容和作用、政策评估的步骤与方法,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政策终结的措施及其局限等。教材在每一章节中结合讲述内容附有一些专栏说明,这对于丰富教材内容、加深概念理解、启发读者思考、培养“疑问”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事例对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加以说明,以期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传达政策知识,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共政策概论

  2

  

  

篇七: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滑铁卢战役楚人偷渡摸着石头过河重视成本一效益分析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阶梯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第八章政策执行

  (助学金签字、禁放政策遇尴尬、成都治理乱涨价)❤知识点一: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含义(1)含义: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使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2)理论界定: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两大流派。①行动学派:查尔斯·奥·斯琼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②组织理论学派:J·佛瑞斯特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执行能力。(3)研究路径①自上而下:着眼于上层行政官员的行为。②自下而上:着眼于下层行政官员及其活动。③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地方经济状况、地方官员态度、当事人的行为。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所谓政策的对象时指政策作用和影响的人和事。(2)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方或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僵化教条、生搬硬套。切忌:①避重就轻;②完全背离政策本身的初衷,反向执行。(例:公车问题猛于虎)(3)执行的有序性:指政策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顺序的核心要求,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三步走”。)(4)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来的执行策略。(例:暂行规定20年)(5)执行的协调性: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其中任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政策执行的进程。它反映了政策执行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协调性。(例:执行者自己打起来)(6)执行的时限性:不仅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还指政策执行进程的及时完成。政策执行的时限性还要求政策执行不能急速地进行或过于缓慢的进行。三、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①首要功能: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按照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各种努力。②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例:中国环境污染与有法不依)(2)检验政策成效政策执行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结果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取得政策结果,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一项在实践中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得到人民拥护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称为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往往要依据先前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在分析先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和执行新的政策,这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北京五日限行)

  四、政策执行过程(1)政策宣传;(2)政策细化;(3)物质和组织准备;(4)组织协调;(5)选择政策试点;(6)政策推广;(7)政策监督❤知识点二: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1、政策资源(1)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2)人力资源: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但其利用是讲求效率的。(3)信息资源: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4)权威资源:权威乃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作用重大。其获取多来自法律的授权。我们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不论是经济方面的政策,还是社会方面的政策,都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需要经费资源提供资金,通过信息资源提供我们决策需要的信息,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权威资源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2、目标群体(1)政策方案对目标群体的规定受到政策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或政策对象。(2)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目标群体理解、接受、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政策对象对政策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他们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又可分为三种状态:服从、认同和内化。A、政策认同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这一过程的成功,社会成员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的方式就最好别激进变革。(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4)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的利益得失是制度激励的关键,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高度重视。(5)大局或整体的考虑虽然人是“经济人”,但也是“社会人”,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也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判断。(6)避免受到惩罚人有时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或遵从政策。(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B、政策抗拒的起因(1)合法性危机:被统治者视为“合法”的事物反被被统治者视为“非法”,民众与政府权威之间的冲突导致合法性基础动摇。转型期:①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②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③政府许诺不兑现。总之,一旦出现合法性危机,“代言”政府权威的公共政策就会产生认同障碍。(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会通过态度泛化机制向其传递的政策信息投射。(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政策变革如果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政策认同障碍就必然会出现。(4)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政策执行不利,偏离政策本意,导致政策对象心理抗拒。(例:钓鱼式执法)

  (5)政策自身存在缺陷:使政策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例:个人所得税、中考加分)(6)政策评估存在问题: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结果的评估,主要看有无政策有无不同。若评估存在问题,无疑会构成服从障碍。3、执行策略(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政策作为指导和规范人们正确行动的依据和规则,本身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原则性。灵活性:指的是在原则允许限度内采取灵活的做法。在坚持政策设计的思想前提下,强调执行政策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因势制宜,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切合国情、地情和民情,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式因为有了原则性,执行者才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正是因为有了灵活性,执行者才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僵化和教条主义。(例:邓小平“一国两制”、大雪袭京城停课一天)(2)发挥制度优势德治是法治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执行者的高素质做保证。当前中国,首先强调程序合理,然后才是逐步完善实质合理。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有效制度安排是一项重要的执行策略。(3)执行手段多样化①行政手段: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②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利益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③法律手段: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④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在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时候需要重视目标群体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4)实施反馈控制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例:滑铁卢战役、楚人偷渡、摸着石头过河)(5)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某项政策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又需支付较多的财政支出时,可能就到了考虑废止它的时候了。(自行车缴费、京城停课一天)(6)“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阶梯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例:要求主妇挂小招牌)(7)“破窗理论”与环境建设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例:“破窗理论”与城市治理)(8)执行程序与效率①时效原则;②代理原则;③不停止执行原则;④紧急处置原则。4、执行队伍(1)执行人员素质要求①政治素质:包括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②品德素质: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③知识素质:作为一名政策执行者,既要具备一般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勤奋努力态度。

  ④能力素质:如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⑤心理素质: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保持稳定的情绪,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⑥身体素质。(2)执行队伍的群体合作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做到最好,而是努力避免内耗更多。5、信息沟通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是指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人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群体目标之间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行的信息交换。正式沟通渠道:指按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来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又可分为下行和上行。最显著特点是权威、正式、约束力强,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沟通速度慢且较为刻板。非正式沟通渠道:指不受正式组织约束的组织成员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最明显的特征是灵活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多种类型需要,但无规可循、极易失真。(1)沟通媒介①直面沟通;②电话沟通;③会议沟通;④email沟通(书面)(2)沟通障碍①语言障碍;②观念障碍;③角色障碍;④时空和习俗障碍;⑤心理障碍(3)非正式信息的主要特点①危机状态下易于泛滥,如突发事件的出现,组织的撤销、合并、改组等;②某个人的地位和角色表现超群或变化突然时,传言和议论会骤然增加;③非正式群体在非正式信息传播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④传递速度极快,多胜于正式信息的传播;⑤在一定制度环境里,非正式信息比正式信息更可信;⑥多涉及社会焦点;⑦在传播中不断变化,记忆本身误差,传播者加重评价等。(4)非正式信息的基本功能①环节社会焦虑和心理矛盾;②满足社会好奇和个人躁动心理;③扩大利益相关者范围,提升问题利害程度;④整合零散信息,形成框架印象。(5)如何克服非正式信息的不良影响①建立预测和反馈机制;②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③提高正式信息的诚信度;④选择沟通媒介;⑤加强政策的透明度;⑥环节心理压力,避免矛盾激化。❤知识点三: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对执行最基本的要求。(2)注意政策整合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同时有别的政策会牵涉到同一问题,若彼此互相不一致,就会促成不同的执行行为。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政策繁多,彼此常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政策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因此,必须做好政策整合问题,发挥好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3)克服法律迷信法律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法律绝对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要保持适度克制。对于法律的信仰不能被曲解为“法律迷信”,否则,法律就可能从社会的公器变为人民的桎梏,法治权威也会蒙受重创。(4)克服“积事”之弊“城市违章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单身汉积累脏衣服”这种行为惯性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5)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化”形式来提高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例:“只说好,不说差”、“看不懂的公示”、“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不对称的听证”、“杭州改革”(6)加强权力制衡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在政府内部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的有效方法。因为无论哪种政体,或是依法治国,都无法从根本上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例:“三段章”管住“一支笔”、“三权分立”(7)弥补执行真空有时政策的变化会带来执行的真空(政策盲区)。政策的缺位对执行工作构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城市流浪乞讨”、“奥运会百米冠军”(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如果有人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考虑在立规者当初没有估计到的地方“打政策擦边球”,这首先表明是政策法规本身有缺陷或漏洞。重要的不是急着惩罚,而是赶快补充和修改政策法规。“钻空子”在客观上起到帮助立规者发现和完善政策法规的作用。

  第9章政策评估

  (“城市养狗限制”、“小排量轿车通行限制”、占地证的作用、“新交法”、城市黑车治理、个人所得税征收、海归优先购买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知识点一: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一、含义: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1)指标:是指进行政策评估所依据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时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2)信息: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原料,评估的前期工作就是努力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的原始材料。信息收集的常用方法有:现场观察、实际调查、资料查阅、个案分析、实验研究等。(3)测定: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4)分析:是指根据测定的结果,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既涉及价值判断,又涉及事实判断。(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过程中的结论,设法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可针对政策本身、过程;目标、部门;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三、政策评估的功能(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一项政策在执行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非一目了然,表面的观察和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基本依据。

  政策走向有三种:延续、调整、终结。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必须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做到有理有据。(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政策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确定政策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要建立科学的政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走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点二:政策评估的类型(1)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来看①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表现形式:领导者的公开视察和微服私访、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和公开呼吁、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相关建议。②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做的评估。这是政策评估的最主要形式。(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①内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由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可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②外部评估: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等。(3)从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①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指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②后评估: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知识点三:政策评估要素(1)评估主体①决策者和执行者;②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③政策目标群体。(2)评估客体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评估应以有效性、时间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政策评估主要侧重于政策效果的分析,即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3)评估目标A政治方面:评估政策的执行是由影响分配状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B行政方面:评估某个政府机构能否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具有能力和能够获得利益、是否能克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C方案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投入和产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对政策环境构成影响。(4)评估标准①事实标准:1、政策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②价值标准: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5)评估方法①前后对比法: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1、简单对比分析: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2、投射对比分析:将政策执行前的倾向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代表若无该政策的实施此点会发生的情况,然后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实际效果。3、“有—无”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前、后的两个时点上,分别就有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再比较两次对比的结果。4、实验性对比分析:在政策执行之前就将评估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前者被施加政策影响,后者不施加政策影响,然后比较这两组在政策执行后的情况,并对政策效果做出评估。②专家评估法: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各项有关政策的记录,进行实地考察,评定政策执行的效果,撰写评估报告。③目标群体评估法:由政策目标群体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政策的个人理解来评定政策执行效果,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规模和程度。④执行群体评估法: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影响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因为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内容、政策环境、政策对象和政策过程比较了解,并掌握相对充分的政策信息,因而在政策评估活动中式最有发言权的群体。❤知识点四:政策评估的步骤(1)计划与准备这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①建立评估机构;②挑选评估人员;③确定评估对象;④制定评估方案:描述对象、目的、标准、方法、目标;⑤落实评估条件:时空条件、工作进度安排、经费筹措与使用、设备准备与人员要求等。(2)组织与实施政策评估最为重要的环节。组织:①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②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配置;③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实施:①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②加工整理;③对政策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3)总结和报告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撰写评估报告,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或领导。❤知识点五:政策评估的障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评估以政策目标为基础依据和必要前提。(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或者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进行衡量。(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资源混合使成本难以测定,政策重叠使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难以从总体变化中提炼出来。(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一个问题经常包含另一个问题,而其又可能是其他问题的一部分,问题之间关系交错。(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当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对其不利的影响时,来自政策主体的反对之声可能非常强烈。

  第10章政策终结

  ❤知识点一:政策终结的含义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以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或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情况:A已经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标B发现政策偏离了既定目标C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D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知识点二: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①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②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2)作用:①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政策资源都十分有限,执行一项本不该继续的政策,政府不仅付出实际成本,而且有机会成本。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制度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不终结失败的或失效的,就会给其他政策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破坏整个政策执行的大环境。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废止古董法规,提高政策效率,月球大使馆”)❤知识点三:政策终结的对象①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者首先表现为权力的履行和责任承担,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放弃。②政策功能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提供的服务或管制,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③相关组织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和撤销。不论哪种形式的组织终结,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知识点四:政策终结的形式①废止即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终结手段。②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我国企业利改税政策、农村费改税政策、城市医保代替公费医疗”)③合并就是指旧的政策虽然被终止,但是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去。分为两种: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政策。④分解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⑤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重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的实现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知识点五:政策终结的障碍①心理方面的障碍来源: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②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特别在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的生存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骤然增大。③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去抵制政策的终结。④法律方面的障碍一项政策的终结、一个组织的撤销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这个操作过程时十分复杂的,且那些已经上升为法律的政策如果被推翻会使人们对立法的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⑤资源方面的障碍一是沉没成本:主要指业已投入到原有政策里的资源。二是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终结行为本身也许付出很高的代价,这不仅是费用方面的问题,也可能牵扯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知识点六:政策终结的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能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但宣传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分,给受信者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宣传工作得不偿失。②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政策的终结往往伴随观念的变迁,原有政策的立论基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应注意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创新观念,改变认识。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队伍的规模,是决定政策终结成效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政策终结应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撑,而评估结果公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④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及时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使人们在市区对旧政策期望的同时,得到一些新的期望,从而大大减少政策终结的争议和阻力,但却对实际操作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养路费改税问题”)⑤作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进退两难时,折中是唯一选择。政府面对现实压力,放弃较高的目标期望值,以条件退让的方式,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妥协并非是软弱,而是代表了一种民主的精神。但政府必当讲求原则。⑥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重庆市政府创新举措”)从源头上解决政府部门规制泛滥的良方。实际上是对“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治精神的一种生动彰显和具体阐释。有利于强化对政府行为在时效上的规则约束,提高行政效率。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概论政策执行的特征 公共政策 概论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