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课之内容,重点讲述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危局,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取得成效,最根本的还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环境污染已经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全球的生存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大气污染、土壤和水质污染、臭氧洞的出现及扩大,从而导致洪涝干旱、泥雨酸雨、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现象频繁发生。2000年春的沙尘暴前后七次肆虐,波及大半个中国,其周期密度和含沙量都属空前。沙漠面积的急速增长,土地沙漠化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园,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治而且要防。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让学生知道环境危机的原因及其保护的措施

造成目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滥伐滥垦、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等等。就近年来大范围的洪涝干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主要是滥伐、滥垦、滥采、滥牧、滥用水资源而造成的。人们对森林超量砍伐、开垦草原、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毁林开荒或围湖造田,都会造成植被的破坏,而植被在调节气候、过滤尘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对动物来说,植被既是食物来源,又能提供栖居的场所。因此,植被的破坏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就拿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来说,过去曾经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使得森林被毁,草原缩小,气候反常,成为一片荒山秃林。由于植被遭到破坏,这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了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也由于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这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的一个严重的教训。

痛定思痛,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尊重自然,保护森林,发展草原植被,植树种草,科学种田,治理“三废”,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必须具备明确的生态观点,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我们生存的家园成为“绿色王国”,让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在全球性的环境危机面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2月2日被确定为“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为“世界水日”,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国政府和人民也已积极行动起来了。环境保护已被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法》以及《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各种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等,要求全体民众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战略目标,从现在起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到21世纪中叶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得到和谐的发展。为此,许多环保仁人志士不惜用毕生的财力和精力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四处奔走呼吁,如民间环保人士杨欣、铁路环保志愿者叶榄等。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由政府的重视、法律的制约、民众意识的觉醒,转化为我们新一代建设者的自觉行动,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生态环境持续地发展,使生态环境世世代代地、可持续地为我们人类造福。

三、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

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成员,作为21世纪的莘莘学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别人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且从我做起,树立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垃圾,不攀折花木,不随意打鸟猎捕动物;知道“保护环境,匹夫有责” “保护环境光荣,保护环境有功;破坏环境可耻,破坏环境有罪”。同时,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爱鸟周”“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冯权书)

推荐访问:浅谈 生物 环境 教育 教学中